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

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内蒙古各族各阶层代表组成的推动自治运动的革命团体。1945年11月25日成立于张家口。内蒙古伊克昭、乌兰察布、巴彦塔拉、锡林郭勒、察哈尔、昭乌达、卓索图、哲里木等8盟36旗以及军政各界代表75人参加大会。通过《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目前工作方针》及《会章》,乌兰夫任主席,奎璧等为常务委员。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军事部、青年部、妇女部及秘书处。盟设分会、旗、苏木设支会。统一领导内蒙古自治运动,改造伪政权,代行其行政职能,建立各盟旗民主自治政府和区乡基层组织,逐步实现内蒙古自治;组织人民武装,肃清土匪和敌伪残余势力,巩固革命的社会秩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培养民族干部,废除封建特权,在农村开展减租反霸斗争,在牧区扶助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增强蒙汉各族人民的团结,并团结大多数蒙古族上层;发展蒙古族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改善人民生活。※“四三会议”后,相继撤消东蒙古自治政府及呼伦贝尔地方自治省,联合会下设东蒙总分会,辖哲里木、兴安、纳文慕仁、呼伦贝尔四盟;西蒙总分会,辖乌兰察布、巴彦塔拉、伊克昭三盟;卓索图、昭乌达、锡林郭勒、察哈尔四盟由联合会直接领导。1947年5月1日,在该会基础上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猜你喜欢

  • 向宗头

    南北朝巴建少数民族首领。建平郡(治今四川巫山县)人。族属巴建蛮。晋建平夷王向弘后裔。南朝宋泰始(465—471)中,率众反抗王朝统治。南齐永明(483—493)初,复与黔阳蛮田豆渠等联合,聚众5千人,

  • 卡隋

    哈尼族他称。又作“卡多”。雍正《云南通志》卷24《种人》条:“卡隋,元江有之。”康熙《元江府志·彝人种类》:“卡隋……喜歌舞”。道光《元江州志》、《新平县志》、《他郎厅志》、《普洱府志》及民国《墨江县

  • 宣政院使

    元代职官名。宣政院长官。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总制院为宣政院,以帝师领院事,定制。初置院使2员,秩从一品,下置同知、副使等职,辖吐蕃各宣慰使、都元帅并辖内各路之释教总统、总摄等僧官。至大初(13

  • 东科尔

    ①藏语音译,亦称赛郎巴,意为“僚属”、亦即“仲科尔”,“在政府任官之世家之弟”。额定175名,原西藏地方政府的俗官。凡大贵族子弟在仔康附设学校受训后,即任官,称东科尔。在原西藏地方政府中形成一俗官系统

  • 科布多界志

    见“中俄科布多界约” (302页)。

  • 哈弼察克和硕特旗

    清外札萨克旗之一。一称新和硕特旗。位于科布多西南。和硕特台吉蒙衮等裔。嘉庆元年(1796)置,辖佐领1。详见“新和硕特部”(2379页)。

  • 蒲类后国

    西域古国名。位于今新疆巴里坤湖附近。西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有户100,口1100余,兵334。国王之下设辅国侯、将、左右都尉、译长各1人。汉初为匈奴右部地。宣帝神爵二年(前60),汉破姑

  • 拽剌

    ①契丹语。亦作“曳剌”、“夜剌”;《武林旧事》记为“爷老”;唐代史籍译作“曳落河(何)”(多一尾音);清代改译为“伊喇(注音“伊喇河”)”。其意:(1)健儿,或壮士。《新唐书·安禄山传》:“曳落河者,

  • 阿吾勒巴斯

    哈萨克族※阿吾勒之长。又称阿乌尔长。一般由经验丰富、政治上有威望、富有或比较富有的长者担任。有权决定本阿吾勒往各季牧场迁移之时间、成员去留、调拨使用人力、资力,并负有调解各户及阿吾勒间纠纷的责任,参预

  • 诺色波罗

    见“那色波”(9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