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卡其玛

卡其玛

赫哲族传统手套的一种。赫哲语音译,意为“狍皮手套”。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用两块狍皮缝成。手背上面的皮子抽褶,姆指与其余四指分开,手腕上部另以薄兽皮或鱼皮做成约半尺长的筒,并缝有带子。戴上后扎紧带子,既不透风,又不易掉下。为便于打猎扣枪板机,有的在手腕处留一横口,有的在姆指处挖个洞,并用细毛皮镶边,防止风灌入。赫哲族的狍皮手套还有两种样式:一为不分指的手闷子,称“阿日其玛”;再为五指皆分开,用熟得很柔软的狍皮制,并染成黄色,套背用各色花线绣成云纹和花朵。20世纪初布匹输入增多后,布制手闷子逐渐增多,但为了防水耐用,仍要用鱼皮缝套罩之。

猜你喜欢

  • 策旺诺尔布

    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人。※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镇国公※托多额尔德尼嗣子。初授侍卫,擢内大臣、上驷院卿,兼蒙古正黄旗佐领。康熙五十一年(1712),袭札萨克镇国公。五十五年(1716),因青海

  • 震钧

    1857—1920清末学者。满族。姓瓜尔佳氏。汉名唐晏,字在廷(亭),自号涉江道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曾任江苏江都知县。宣统二年(1910),执教于京师大学堂,旋为江宁将军铁良幕府、江宁八旗

  • 哲赫林耶

    中国伊斯兰教四大门宦教派之一。又译为“哲赫忍耶”、 “哲合林耶”等,系阿拉伯语“哲赫勒”转声,即“公开”、“高扬”之意。以高声诵记主赞圣的“迪克尔”(赞词),故又称“高念派”或“高赞派”。创教初期,又

  • 中共土默特旗工作委员会

    1939年9月在土默特旗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委员会。地委级。直属中共绥远省委。负责人有奎壁、贾力更等。主要在蒙古民族中进行工作,动员群众抗日,和在蒙古族上层及伪蒙军中作统一战线工作,发动群众参加并支

  • 聚义兴

    商号名。清道光(1821—1850)末年,山西潘姓在内蒙古土默特旗萨拉齐开设的皮革商店。初主要经营生牛皮兼营车马、挽具、鞭梢、绳套及小件农具,后制作水、旱靴以熟牛皮制作,兼有防水、防冻性能,故一时成为

  • 忒孙

    见“带孙”(1607页)。

  • 五大臣

    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开创后金汗业的功臣五人立为理政听讼大臣。此五臣即:※额亦都、※安费扬古、※费英东、※何和礼、※扈尔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擢居此要职。战时率领八旗兵出外征战,平时在内佐理政务和

  • 客儿木真

    蒙古森林诸部(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汉译“林木中百姓”)之一。又作客列木臣。蒙古语意为“捕青鼠者”,以其地盛产青鼠,居民以猎取青鼠为业,并以之与他族交换,故名。居住于巴儿忽真隘(约当今贝加尔湖东巴尔

  • 元俟折部

    唐代※奚(又作库莫奚)族部落名。一作元俟析部。是称见于《新唐书》。《新五代史》和《五代会要》记为黑讫支部。活动于饶乐水(今西辽河上游西喇木伦河)南部一带。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奚族部落首领※可

  • 护甸

    旧时白族农村对农田和庄稼的守护措施。白语称“捂赕”。主要流行于大理喜洲一带。白族农村最初由同姓家族聚居于一起,并耕种周围土地,每户耕地多少不等,或自有,或佃种,但各村界线分明。自栽秧时起为保护本村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