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歌
苗族民歌。多为揭露官吏、地主或商人剥削、欺压百姓及民众奋起反抗等内容。大都包括起义斗争经过或颂扬民族英雄等内容。如《张秀眉之歌》(又称《十八年反政》)、“九松之歌”、“吴八月之歌”等,都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事件。还有与地主斗争的故事,如《反江山的故事》、《两兄弟和财主》、《果罗闷》、《聪明的长工》等。可唱可讲,形式不定。
苗族民歌。多为揭露官吏、地主或商人剥削、欺压百姓及民众奋起反抗等内容。大都包括起义斗争经过或颂扬民族英雄等内容。如《张秀眉之歌》(又称《十八年反政》)、“九松之歌”、“吴八月之歌”等,都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事件。还有与地主斗争的故事,如《反江山的故事》、《两兄弟和财主》、《果罗闷》、《聪明的长工》等。可唱可讲,形式不定。
哈尼语音译,意为“捏团子”。即哈尼族春节。该族以十月为岁首,年节一般在十月的第一个龙日(或虎日)开始,节期6天。此时农作物收获完毕,猪肥时节,各家宰杀牲畜、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黄糯米饭、酿甜酒等共祭
藏语音译。旧时四川阿坝北部藏族地区村寨专管庄稼的人。每个村寨人数不等,由群众推举,负责安排村寨的播种、除草、积肥、收割及砍柴等生产事宜。与群众共同商定时间,不能按时完成者,由寨众帮助。春播后由其轮流巡
元代蒙古宫廷饮宴习俗。元朝皇帝在重大节日,常在宫殿中设大宴庆祝,宫殿可容6千余人聚餐,皇后、诸妃子、皇子、公主、皇亲国戚、大臣、将帅及其家属均应诏出席。宫中备有上等黑马湩、葡萄酒等饮料,由宫廷专职厨师
藏语音译,意为“祖业”。旧时指中央王朝或西藏地方政府封给贵族的一份薪俸地,属贵族私有,世代相传,视为“祖业”,故称。贵族借此剥削和奴役藏族劳动人民。再有,差巴对于耕种的份地,在保证支差的前提下,有世袭
东汉刻石。在新疆拜城县东北喀拉达格山麓岩壁。诵文分为两段,由北向南,北段为作者题款,3行共11字,所占面积约高、宽各13厘米。南段系正文,仅存8行,可辨认者约百余字,所占面积约高43厘米,宽34厘米。
见“项崇周”(1569页)。
隋末铁勒族契苾部首领。据《新唐书·契苾何力传》,为易勿施莫贺可汗契苾歌楞子(《回鹘传下》作弟)。以勇著称,始为莫贺咄特勤(亦作莫贺咄特勒),辖地近吐谷浑。因居地狭隘,又多疠毒,遂徙热海(今伊塞克湖)之
苗族民间工艺。刺绣有平绣和凸绣之分。先贴好纸样后刺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等属凸绣。平绣与湘绣同,挑花、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皆属此工艺。以凸绣最具民族特色,有立体感,较费工时。多用在衣领、袖口、
?—1877清同治年间新疆回民起义军首领。排素巴特(今伽师)人。回族。本屯田民。同治三年(1864)六月,与布鲁特(今柯尔克孜)人思的克起义反清,占领喀什噶尔回城(今喀什)、叶尔羌(今莎车)、和阗诸城
参见“八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