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喀尔喀法典

喀尔喀法典

清代喀尔喀蒙古的法令汇编。亦称《喀尔喀吉鲁姆》、《喀尔喀三旗法典》。由喀尔喀王公领主分别制订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其法律效力自诸法令颁行日起维持到1924年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入寂为止。据其制定的时间,由19篇法典、法令、判例、解释组成。内容包括各地对呼图克图、汗、官员提供赋役、承担各种义务的规定:对刑事犯罪的惩治;对民事纠纷的处理等。本法典具有许多显著特点:较以往法典、习惯法完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在执行中根据新的形势不断进行补充和解释;有关喇嘛教的法规特别多,不仅保护喇嘛教的利益,也对喇嘛进行约束;对借贷、贸易、遗嘱等有了明确的规定,以适应经济特别是商业发展的新形势;对刑事犯罪的惩治更加严厉,所罚牲畜高者达300头;执法者判决不公正也受处罚;规定了一套较详细的诉讼程序和审判制度;规定诉讼当事人双方亲属、友邻不得充当证人,以企裁判公正。法典有力地维护了佛教上层、王公的利益和封建秩序,故能行使200余年之久。它是研究清代喀尔喀蒙古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和法制的重要文献。法典旧抄本保存于恰克图(今蒙古国阿尔丹布拉克)附近伊热郭勒河边的善卓图巴衙门里,严禁一般人阅览抄录。1914年,俄国蒙古学者札穆萨拉诺抄录了一本,送至彼得堡科学院东方博物馆,并与图尔诺夫合作,于1923年发表法典的解说本。此外,戈尔斯通斯基、札穆萨拉诺及梁赞诺夫斯基均有俄译本。符拉基米尔佐夫的《蒙古社会制度史》也大量引用了法典的条款。普契科夫斯基又将俄译本还原为蒙文,题名称《衙门用的喀尔喀吉鲁姆》。旧抄本不分篇章,抄录及翻译者加了篇章及标题。

猜你喜欢

  • 母女连名制

    以女儿名同母名世代相连的命名制度。产生于母系氏族繁荣期。其时,氏族和家族均以女子为核心,实行望门居和从妻居的对偶婚,丈夫不算妻方氏族成员,子女血统和世系只能依母亲计算,通行母女连名和母子连名。即女儿和

  • 封地文书

    见“萨兴噶登”(2010页)。

  • 潮格旗岩画

    发现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潮格旗巴彦宝力格以西4公里的大坝口、达巴图两地。画面中有人头像、全身人像,有牛、马、羊、驴、骆驼、狗、虎、鹿等动物图像,还有千名骑兵以十一路纵队向西进军图。这些人物和动物图像,栩

  • 阿速古儿千户所

    元地方政区名。因置于阿速江(今乌苏里江)流域而得名。属水达达路。居民多为女真人。

  • 崇德

    清太宗皇太极年号。1636—1643年,凡8年。

  • 支娄迦谶

    东汉佛教译经师。简称支谶。月氏人。笃持法戒,操行纯深,性度开敏。汉灵帝(167—189年在位)时,游步洛阳,传译梵文,成《道行般若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经》、《阿阇世王》等经10余部。所译经皆

  • 商伯克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语源不详。一说来自托忒语“布”。因维吾尔人旧着输布于准噶尔,因以称其输粮赋之官。一说来自汉语,因其曾以纺织品向清朝政府交纳赋税,故称。职司征收粮赋。乾隆二十四年(1759),

  • 搜山祈雨

    旧时羌族祈雨祭祀活动。流行于四川羌族地区。羌地夏季多干旱,祈雨成为经常的宗教活动。祈雨前必搜山,禁止上山砍柴,挖药或打猎,以示顺从天意。禁令一经公布,各寨即联合派人上山巡逻,违者予以谴责和痛殴,直至流

  • 长宁堡

    古城堡名。位于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乡。西汉始置,原名安宁堡,后改此名,取“长久安宁”之意。东汉建安年间(196—220),设长宁县。明代于此筑一土墩,作为传递朝廷公文信件交接点。清乾隆元年(1

  • 长川城

    古地名。在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曹魏时,拓跋鲜卑部之拓跋力微因遭西部大人侵扰,属众离散,遂投依没鹿回部大人窦宾。与宾共攻西部,宾兵败失马,力微便以己所乘骏马给之。宾感其相助之恩,准其北居此地。北魏天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