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大凌河之战

大凌河之战

后金与明朝的重要战役之一。后金天聪四年(崇祯三年,1630),皇太极行反间计,假手明崇祯帝,杀了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袁崇焕。崇祯帝以老将孙承宗督师关内外兵马。孙继袁推行积极防御为主之策。防宁远、锦州,逼广宁。据右屯卫,聚兵屯粮,恢复大、小凌河,连接松山、杏山、锦州诸要塞。力主先筑大凌河城(位于大凌河西岸),令总兵官祖大寿等率兵4千守大凌河,发班军1万4千筑城,全城军、民、商计3万余众。皇太极洞知明军固守宁锦防线,步步设城置堡,向东推进之策,不肯“坐视汉人开拓疆土”,采取“反推进”之策,破坏大凌河筑城。明军七月中旬动工,皇太极调兵近8万之众围困大凌河,行“围城打援”之策。战役分两个阶段。八月六日至九月底为围城与反围城的第一阶段。后金军扫清大凌河周围各堡,去掉后顾之忧;明将祖大寿派小股兵力灵活出战,骚扰后金军,力图打破重围,大小数十余战,阵亡颇多。八月,后金军击退明松山2千援军;九月中旬,击退辽东巡抚邱禾嘉、总兵吴襄、宋伟所部7千援军。下旬,击退监军道张春、吴襄等4万援军。张春被俘。九月底至十月,战役进入第二阶段。皇太极加强政治攻势。劝祖大寿归降。在明军无援,商贾诸杂役多死,粮绝薪尽的情况下,八月二十八日,祖大寿以所余1.1万余人,献城投降。

猜你喜欢

  • 乌思藏都指挥使司

    明代藏区官署名。洪武七年(1374)七月,由卫指挥使司升置。管辖卫(前藏)、藏(后藏)地区。按明兵部下属机构官员设置例,设都指挥1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2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4人,正三品。因地处边疆

  • 弥什克

    ?—1764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彻埒克长子。雍正十年(1732),随父击准噶尔,被俘,后脱归,袭辅国公,以驻张家口外之察哈尔蒙古,赐其70人丁辖之。

  • 不者克

    见“拨绰”(1377页)。

  • 马希

    清朝武官。蒙古正白旗人。原喀喇沁部贵族之裔。兄达希于崇德(1636—1643)初,率众归清,授牛录章京世职。后达希获罪,以其袭职。五年(1640),从征明松山,屡立战功。顺治元年(1644),随军入山

  • 邓州

    州名。原为邓至羌所据之地,并建邓至政权。自亭街以东,平武以西,汶岭以北,宕昌以南皆其所有。南北朝时地属吐谷浑,西魏废帝元钦(551—553年在位),逐吐谷浑,据有其地,置宁州,后改邓州,置邓宁郡。以邓

  • 木邦军民宣慰使司

    明代傣族土司名。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立木邦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复立为府。永乐二年(1404),始改为木邦军民宣慰使司,以知府罕得法为宣慰使。治所在今缅甸腊戍东北新维。永乐(1

  • 刀士宛

    1743—1796清代云南西双版纳※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傣族。车里军民宣慰使※刀绍文第四子。缅军入侵车里,兄宣慰使※刀维屏携家出逃,被挟同行,后回归,因曾有投河守节之举,且知奉法畏罪,获从

  • 索康

    藏语音译。西藏前藏贵族家族之一。自称为四世达赖喇嘛后裔。家族成员身致通显者有:索康古阴喀夏喀,康熙五十三年(1714)在与不丹作战中任指挥官;索康乃在雍正五年(1727)任江孜宗本;索康巴在乾隆三十三

  • 红八军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左江流域壮族聚居区建立的革命军队。全名“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参见“龙州起义”(499页)。

  • 巴岳特

    明代东蒙古部名。亦译作“叭要”、“摆腰”、“伯腰”、“拔要”、“摆曰”、“把岳忒”等。该部源于蒙元时期,《蒙古秘史》、《史集》、《元史》均有记载,称作“巴牙兀惕”、 “伯牙吾”、 “伯牙兀”、※“伯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