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葬
葬式之一。大致可分两种类型:西藏和川西北地区藏族人死停丧数日,由喇嘛择吉日将死者运至本部落天葬场。群鹰闻声即至,争相啄食,以食尽为吉。故亦称“鸟葬”。在蒙古族牧区则行“野葬”。将死者运至荒野。置放于地。次晨,家人往视,若尸体被野兽食尽,皆大欢喜;若未食或食而不尽,则为不吉。藏族的鸟葬,一说来源于印度佛经中“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的故事。另说系中国本土的产物,只是佛教传入西藏后鸟葬才具有某些佛教色彩。至于蒙族的野葬则被认为是同古代“弃尸”之俗有关。
葬式之一。大致可分两种类型:西藏和川西北地区藏族人死停丧数日,由喇嘛择吉日将死者运至本部落天葬场。群鹰闻声即至,争相啄食,以食尽为吉。故亦称“鸟葬”。在蒙古族牧区则行“野葬”。将死者运至荒野。置放于地。次晨,家人往视,若尸体被野兽食尽,皆大欢喜;若未食或食而不尽,则为不吉。藏族的鸟葬,一说来源于印度佛经中“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的故事。另说系中国本土的产物,只是佛教传入西藏后鸟葬才具有某些佛教色彩。至于蒙族的野葬则被认为是同古代“弃尸”之俗有关。
突厥语tagharchi音译。官名。taghar意为“口袋”、“布袋”,加词缀chi表示职司,直译为“掌管口袋者”。其职责为征收实物税,向军队提供粮食。※叶尔羌汗国有此官职。
见“耶律淳”(1304页)。
古城遗址。位于新疆博乐市西5公里青得里乡阿里翁白新村西南隅。当地人称此地为“阿脱勒克”,维吾尔语意为“出金子的地方”。呈长方形。东西385米,南北280米,城垣大多倾圮,北面残留一段长3米,高1米左右
东魏胡人起义首领。汾州(治今山西汾阳县)胡人。孝静帝天平三年(536)九月,与曹贰龙聚众起兵反魏,署立百官,改元平都。不久,为东魏丞相高欢所破,事败。
西周时楚国君王。芈氏。※熊绎玄孙,熊扬之子。周夷王时(约公元前869—858年在位),乘王室衰微,诸侯不朝,互相征伐之机,改善兵器,增强兵力,兴兵伐庸、扬粤,疆域扩展到长江中游。以已为蛮夷,声言“不与
见“蛮”(2272页)、“荆蛮”(1583页)、“蛮方”(2272页)。
1286—1324元代畏兀儿族文学家。本名小云石海涯,字浮岭,号酸斋,别号成斋、疏仙、石屏、芦花道人等。祖籍西域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阿里海牙之孙。父名贯只哥,遂以贯为姓。为赵国夫人廉氏(平章政
元朝大臣。又译和鲁火孙、和鲁霍孙、火鲁火孙、火礼霍孙。蒙古人。世祖至元五年(1268),任翰林待制兼起居注。九年,谏言选汉官子弟入蒙古字国子学,习蒙古字。十年,以翰林学士承旨兼会同馆事,主朝廷咨访,降
见“郑买嗣”(1520页)。
蒙古森林诸部(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汉意“林木中百姓”)之一,也作为地名。又作亦必儿—失必儿。一说中世纪的东方人和中国人用以指亚洲东北部的广大地区,相当于今西伯利亚。邻近乞儿吉思等部。居民以狩猎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