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室韦

室韦

东北古族名。北魏时始见于记载,初译作失韦。蒙古语,森林之意(一说即“喜桂图”音转,或说为“锡窝”音转)。《北史》等称其“盖契丹之类”,源出东胡;《新唐书》作“丁零后裔”;实际它包括了许多操通古斯语的部族(也有说它是春秋战国前原居中原地区的“豕韦”)。今有人提出,其族系可分3部分:西部大室韦属突厥系统,中部属东胡—鲜卑系统,东部和北部属勿吉—靺鞨系统。北齐时(一说隋时)分为5部: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散居在南至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带(一作绰尔河以北),北达前苏联结雅河上游(一说扎格德山以南),东到小兴安岭中段及其西南的嫩江中下游西岸,西抵前苏联赤塔地区(一作额尔古纳河东岸)。隋以后见于记载者有20余部(一作25部,实可考者只20部),每部千户至数千户不等。分布范围大体南起今洮儿河,北达外兴安岭,西至石勒喀河流域,东约以前苏联之昔林木迪河、结雅河及中国之嫩江附近一线与黑水靺鞨相邻(或说达于今第一松花江西岸及此以北地区、一说有的地方已过第一松花江到达同江县境)。东魏武定二年(544),始见向中原王朝贡方物,隋唐时频来中原朝贡(一度臣属于突厥),唐在其地设室韦都督府以辖之。有语言,无文字。早期史书说其语言同契丹、库莫奚、豆莫娄,《通典》、《新唐书》又载其同靺鞨,此认识乃缘于其族是一个包括今蒙古语族和通古斯语族的混合体。使用角弓楛矢,过着以集体狩猎为主的生活,辅以捕鱼。狩猎时相聚,毕则散去。南部有些部落已有农业,但尚处在削木为犁、人挽以耕,收获甚薄的阶段。无羊,少马,多猪牛。牛只用以驾车代步,猪为衣食来源之一。冬猎“骑木(滑雪板)而行”。铁很少,从外部传入。无统一“君长”,无赋税,但已有贫富分化。南北朝时首领称“余莫弗瞒咄”(一作“乞引莫贺咄”),父死子继,嗣绝则择贤而立。唐代,史载其共有大首领17人,称“莫贺弗”(一作“莫贺咄”),不相臣制。散处山谷,逐水草相聚而居,多至“数十百家”。屈木以为屋,上盖桦树皮,或动物皮、蘧蒢(草编席)。北部部落冬住土穴,南部夏天则“巢居”。初,父母死,尸置树上,后各部构筑大棚,置尸其上。婚俗:双方相许后,男盗女去,然后送牛马相聘,男再为女家服役3年(一说待有娠),女家分给财产,夫妇载车以归男家。夫死,妻不再嫁。唐末中原乱起,契丹北进,南部部落为其兼并,北部诸部有的开始迁徙:蒙兀(瓦)部初移居今呼伦湖,后沿克鲁伦河流域西迁,发展为蒙古族;大、小如者部西迁至石勒喀河一带;大室韦南迁至贝尔湖,为塔塔尔部先人;辽金史籍中的阴山鞑靼,可能为南迁的乌素固部(一说为和解部)人;留居故地者,大部分被女真、蒙古吸收,与今天的鄂温克、鄂伦春族等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猜你喜欢

  • 阿乌尔

    见“阿吾勒”(1207页)。

  • 卡日其卡

    即“卡什刻”(545页)。

  • 凉山彝族四十八甲

    解放前四川凉山部分彝族的保甲组织。1922—1923年间,西昌县礼州李子沟(今喜德县红玛区)黑彝奴隶主列额马达绝嗣,家族中的哈尔达阿火等欲瓜分其遗下的48户娃子(包括曲诺、阿加、呷西)。娃子们在曲诺吉

  • 回纥外九部

    参见“九姓回纥”(36页)。

  • 噶桑丹增嘉措

    见“罗桑旺秀噶桑嘉措”(1425页)。

  • 盘裹

    契丹官吏便服名。据《辽史·仪卫志》:“臣僚便衣,谓之‘盘裹’。绿花窄袍,中单多红绿色。贵者披貂裘,以紫黑色为贵,青次之。又有银鼠,尤洁白。贱者貂毛、羊、鼠、沙狐裘。”

  • 黑养

    傣语音译。旧时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最高封建政权中的管狱官,兼管司署府内灯火。在代表等级地位的※“田官等级”中,属“小二十田级”,领有薪俸谷子300挑(每挑约合50斤)。

  • 罗罗卫

    见“剌鲁卫”(1585页)。

  • 韦拔群

    1893—1932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和百色起义领导人之一。原名秉吉、秉乾,又名韦萃。广西东兰县人。壮族。青年时为寻求革命道路,曾赴长江下游各省考察民情,并拜会孙中山和廖仲凯。1916年参加护国军,讨伐

  • 克其克恰依

    新疆乌兹别克族婚俗之一。乌兹别克语,意为初步订婚。送礼仪式只能妇女参加。一般由男方母亲和几位女性亲友组成。礼物包括衣料、砖茶、食糖及自制糕点等物。当男方母亲把带来的礼物用托盘恭敬地放在女方母亲面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