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崩尼—博嘎尔珞巴语

崩尼—博嘎尔珞巴语

我国自称崩尼、博嘎尔等支系的珞巴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关于支属,经初步比较,与景颇、独龙等语言较接近,与印度嘎若语支的语言也有密切关系,因未作深入比较,暂归入景颇语支。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江东段以南的广大山区。使用人口3千多人。崩尼—博嘎尔珞巴语支系繁多,语言内部有一定差别,就已经调查获得的材料,大体可划为崩尼、博嘎尔、达木3个方言。三者之间,崩尼与博嘎尔两个方言要接近一些,达木方言差别要大一些。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以米林县博嘎尔珞巴语为例,语音特点:有单辅音19个。塞音、塞擦音分清浊,无送气辅音。塞擦音有舌面前部位一套。因吸收藏语借词,增加了卷舌清塞擦音1个。有3个双唇腭化辅音。无唇齿音。无复辅音。有14个单元音,分长短两套各7个。长元音只出现在单元音中。复元音极少,仅1个前响复元音ei。节尾辅音有m、n、、p、t、k、r7个。有习惯调,无音位调,声调不区别词义。有词头。语法特点:虚词、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形态不丰富。词类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10类。名词有表示性、数的词尾。量词不丰富,数词可以直接作句子成分。数词与量词连用时,量词在前,数词在后。数词“8”是用“4”和“2”连结而成。人称代词有单数和多数。有格语法范畴,用粘附性后缀表示。指示代词分近指、远指和更远指。动词有体、态等语法范畴。分一般体、现行体、将行体、即行体、完成体5种,用在动词后加语尾助词的方式表达。态有使动态和互动态两种,使动态在动词前加虚化动词表达,互动态在动词后加助词表达。双音节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程度加深。结构助词有表示领属、受动、工具、从由、处所、时间等类,使用时间较广泛。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宾—谓,名词、代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词、数量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后,状语有的在谓语前,有的在谓语后。补语在中心词后。词汇特点: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占词汇中大多数。有丰富的构词词头和词尾,但并不弱化。派生词和复合词在词汇中都占较重要的地位。合成的复合词以修饰、联合、补充3种形式为主,主谓式、动宾式的复合词也有,但不如前三类能产。借词主要来源于藏语,也有一定数量的近期汉语借词,但也许是从藏语转借来的。借词以音译为主。

猜你喜欢

  • 篆盖

    见“哀册”(1717页)。

  • 秃发傉檀

    365—415十六国时期南凉国君。河西鲜卑人。秃发氏。※秃发利鹿孤弟。自少机敏有才略,为父兄所器重。南凉太初三年(399),受命镇西平(今青海西宁市)。秃发利鹿孤即位后,主军国大事。建和元年(400)

  • 黑纛

    成吉思汗的镇远黑纛。亦称四斿神矛。传说是从天而降,木华黎建议供奉,出征时高举,作为战神化身和克敌致胜精神力量的象征。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供奉者像一柄作战用的矛头,长约尺许,一尖两刃,里厚外薄,其下有孔,

  • 卜鲁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改作布拉卫,并说清代有布拉山在宁古塔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西南110里。

  • 积石山驿道

    明代驿道名。明初于积石山(在今青海东南部)设银川驿和长宁驿。中为“马递”、“步递”、“急脚递”所循的驿道。从河州城(今甘肃临夏西南)出发,西行40里至银川驿(今积石山铺川乡),再行80里至长宁驿(今积

  • 旗民

    清代旗人和民人的合词。民人主要指汉人。所谓“旗民分治”,即旗人治以都统、驻防将军等官;民人治以顺天、奉天两府府尹、各省督抚及其下属各官。定例:于京城和各省,皆令旗人聚居于一方,而令民人定居于他方,各从

  • 辽泽

    古地名。约指今太子河注入辽河后流段附近。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亲征高丽,曾临时驻此。亦为今辽宁海城县西三岔河的古称。

  • 德师

    西夏官位。系皇帝之师。西夏文《官阶封号表》中为师位之一。在诸王位之下,中书、枢密位之上,与上等司等位。参见“官阶封号表”(1532页)。

  • 支汗那

    见“石汗那”(450页)。

  • 萨喇卫

    见“撒剌卫”(24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