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柳兀图
见“述律哥图”(1348页)。
见“述律哥图”(1348页)。
见“海迷失”(1939页)。
明代蒙古领主。孛儿只斤氏。元世祖※忽必烈弟※阿里不哥后裔。初与瓦剌联合,对抗北元。北元天元十年(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趁明将蓝玉等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大败北元之机,在土拉河袭杀突围的脱古思帖木
指在两个相距较远的驿站之间设置之驿站。清制,台站除正站外,有时亦设腰站,蒙古语称“扎古尔玛克”或“哈必尔噶”,根据人员、设备来区分。一般规定,正站为50家,称“塔宾格尔”,腰站为20家,称“和林格尔”
北魏初期官名。天兴元年(398)八月,北魏正封畿,制定京邑,“东至代郡(治今山西大同东北),西及善无(今山西右玉县东南),南极阴馆(今山西阴县西南),北尽参合(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南)”。十二月,置八部大
蒙古喇嘛教寺庙举行法会时的一种宗教仪式。蒙古语,意为“驱魔散祟”。又译“跳布扎”,俗称跳鬼、“撵鬼”、“打鬼”。从西藏传入。流行于内蒙古、青海等地。大寺庙每年都要进行一次,一般选在正月或四月。以求驱鬼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乾隆三十六年(1771),渥巴锡汗族叔父默们图随汗归清,封札萨克多罗济尔噶朗贝勒,建旗。因驻牧晶河(今新疆精河县),故又称“晶河土尔扈特”。所部1旗,分4佐领,自为1盟,曰乌讷恩素
清代八旗佐领的名称之一。佐领世职制之一种类型。世管佐领中,原立佐领人具有一定劳绩者。《清通志》卷68载:“其率众归诚,功在旗常、得赐户口者,曰优异世管佐领”。八旗满洲中,计有5个。其承袭办法:原立佐领
中国伊斯兰教回族寺。原名宁固寺。又称凤凰寺、金顶寺、陕西大寺、陕甘大寺等。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四十六年增建,以后又多次修缮。原有面积6千多平方米,现存3千多平方
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蒙古人供奉之吉祥物。用哈达或兽毛、马尾制成,吊于梁架上,象征全家福份均聚集在其上面。祭祀时,用酸奶等涂抹之。位于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之成吉思汗陵园宫帐中,在骨灰匣旁即放着用貂皮和五颜六
即“段光”(16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