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波百户部落
藏族部落名。在青海省海北刚察境内那任秀玛地区,为从黄河南迁至刚察最早部落之一。相传200年前,从西藏拉萨彭波地方迁来四、五户牧民驻牧于今那任贡马地区,后原居黄南的刚察贡玛部落亦迁此。由于刚察贡玛部落内讧,分为3部,其中一部分与当地彭波人合牧,人畜增多,逐渐形成一个部落,称彭波。初由老者掌管族务,后贿通刚察千户,取得百户职位。驻牧地界原较广,因果洛部落势力强大,多被霸占。所属有吉参木金、尔朵、普合洛3族。
藏族部落名。在青海省海北刚察境内那任秀玛地区,为从黄河南迁至刚察最早部落之一。相传200年前,从西藏拉萨彭波地方迁来四、五户牧民驻牧于今那任贡马地区,后原居黄南的刚察贡玛部落亦迁此。由于刚察贡玛部落内讧,分为3部,其中一部分与当地彭波人合牧,人畜增多,逐渐形成一个部落,称彭波。初由老者掌管族务,后贿通刚察千户,取得百户职位。驻牧地界原较广,因果洛部落势力强大,多被霸占。所属有吉参木金、尔朵、普合洛3族。
西域古地名。见《元史·西北地附录》。即《史记·大宛列传》驩潜,《魏书·西域传》呼似密,《大唐西域记》货利习弥伽,《新唐书·西域传》火寻、货利习弥、过利、火辞弥,《辽史·天祚本纪》回回国,《元史》西域国
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置。因在金浦与路境内而得名。府治故址在今黑龙江省克东县金城乡古城村;一说在该省乌裕尔河流域;或说在今齐齐哈尔市一带。今呼兰河、通肯河和拉林河一带,是其主要屯垦地。元世祖初
“塌里”,契丹语。是为一地方单位※石烈(相当于“县”,或“乡”)的名称。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诸宫卫与部族下置石烈。北塌里为※涅剌部下之一石烈。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之一。在河南开封朱仙镇。俗称“北寺”。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复修于清乾隆九年(1744)。面积9000多平方米。门前有石狮一对,两边八字墙,门内有精美雕花石柱12根,雕有山水、
即“寿昌”(955页)。
河名。一名通军水。即今山西洪洞县南汾水东岸支流。北周建德五年(576),武帝宇文邕东伐北齐,围晋州。郑国公、金州总管达奚震率步骑1万守于此。继而攻克义宁、乌苏二镇,破并州。
契丹行刑时所用器物。《辽史·刑法志》称:“木剑大棒者,太宗(927—947)时制。木剑面平背隆,大臣犯重罪,欲宽宥则击之。”依制,“木剑大棒之数三,自十五至三十。”会同二年(939),“乙室大王坐赋调
唐吐蕃政权所辖五个军政单位之总称。“如”藏语音译,意为“翼”。7世纪,松赞干布赞普仿唐府兵制创设,将吐蕃分为五大军政区,即伍如、约如、叶如、如拉及苏毗如(即孙波如)。各有固定辖区:伍如即中央翼,以拉萨
甘肃省方志。(清)升先修,安维峻编撰。100卷。光绪三十四年(1908)成书。在《甘肃通志稿》的基础上删节增补,吸收雍正(1723—1735)以后新资料,重新编纂。分天文、舆地、建置、祠祀、学校、兵防
明代湖广保靖州土舍。土家族。保靖(今湖南保靖县)宣慰使※彭万里侄。永乐元年(1403),与族属相仇杀,明遣御史刘从政抚谕之。宣德元年(1426),遣子彭顺朝贡。彭万里子彭勇烈卒,勇烈子彭药哈俾嗣为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