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尼泼
部分彝族的自称。亦作撒米、撒完。彝语音译,意为“平和慈祥的人”。他称撒尼人或撒尼。主要分布在云南路南、弥勒、丘比、泸西、陆良、罗平、宣良、昆明、武定等地。有著名长诗《阿诗玛》等传世。详见“彝族”(2594页)。
部分彝族的自称。亦作撒米、撒完。彝语音译,意为“平和慈祥的人”。他称撒尼人或撒尼。主要分布在云南路南、弥勒、丘比、泸西、陆良、罗平、宣良、昆明、武定等地。有著名长诗《阿诗玛》等传世。详见“彝族”(2594页)。
汉籍对藏传佛教(喇嘛教)萨迦派的俗称。因寺院外墙饰以红、白、黑三色花条,故称。藏传佛教文献多不用此称。详见“萨迦派”(2007页)。
1801—1873清代蒙古族女诗人。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喀尔喀部人。字莲友。4岁随父母入京,7岁入私塾,12岁能诗赋,15岁通五经,17岁嫁于清宗室和硕肃亲王豪恪之子恒恩。在师尊归真道人教导下,对诗歌有
契丹语音译,亦作阿庐朵里,意为“盛名”、“贵显”。常用以修饰官名,如耶律曷鲁,以功拜阿鲁敦于越。辽亦有以此命名者,如统和十四年(996)十二月,挞凛诱叛酋阿鲁敦等60人斩之。
渤海王国置。以其境内产铁得名。为中京显德府所领6州之一。下辖位城、河端、苍山、龙珍4县。州治在中京西南60华里处,故址因对中京所在认识不一,或说为吉林省和龙县西古城子西稍偏南20里之獐项古城;一说为该
即“匈奴青铜饰牌”(857页)。
西域古国名。王治衍敦谷(今帕米尔阿赖谷地)。西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有户380,口1100,兵500。属西域都护。居民“皆故塞种”,从事游牧,依葱岭,随水草移徙。衣服类乌孙。三国时并于疏勒
见“具伏弗”(1427页)。
? —1094西夏大臣。夏惠宗国相※梁乙埋子,崇宗梁后兄。大安十一年(1085),父死,自任国相。依仗梁氏“一门二后”的威势,对内操纵朝政,迫害老臣;对外行侵宋之策。天仪治平二年(1087)五月,以卑
十六国时期西秦将领。陇西(治今甘肃陇西县东南)鲜卑人。乞伏氏。西秦主乞伏乾归弟。封广武将军。西秦更始四年(412),因兄乞伏国仁子公府弑乾归,与乾归子炽磐引兵讨之,败公府于大夏(治今甘肃广河县西北)、
在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东北约30公里处。当地称阿伦斯木古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60米,东西宽约1200米。由于汪古部赵王治所,盛行景教,故有景教寺院遗迹及景教十字架形遗物和石刻、石棺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