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木样
景颇语,意为“家外奴隶”,参见“木样”(254页)。
景颇语,意为“家外奴隶”,参见“木样”(254页)。
1778—?清代青海地区高僧。藏族。出生在曲藏寺附近。7岁从札巴坚赞出家,入塔尔寺讲经院学习。22岁,由阿柔格西授比丘戒。在拉卜楞寺的吉美拉吉处聆听《甘珠尔》大藏经的经教。在卫地郭芒扎仓,拜东纳夏仲·
蒙文古碑。又称《成吉思汗石》、《移相哥勒石》。蒙古汗国时期成吉思汗弟哈撒儿次子也松格立。是迄今已知刊有最古老蒙古文文献,对研究蒙古族历史、语言文字有极大价值的稀有文物。石高202厘米,宽74厘米,厚2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年号。1314—1320年,凡七年。
蒙古语音译。又译索木。意为“箭”,满语称“牛录”,汉语称“佐”。清代蒙古游牧旗下一级行政单位。略相当于汉族地方区一级政叔。由150户组成。同时又为旗下一级军事单位,由每户出1名箭丁组成。其中50名为披
撒拉语音译,意为“打哑铃”。青海循化等地撒拉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每当丰收或喜庆节日之时表演,以示祝贺。表演者双手持一对用石头凿成的状似哑铃的器械,表演各种惊险优美的动作,或平举过头,或下蹲、劈叉,或扔
旧时德昂族家庭举行的宗教祭祀活动。流行于云南镇康等地。一般在老人死后,子孙为其超度之魂,须请佛爷念经及寨中老人进餐,耗资常达数十元至百余元不等。
古族名。因居匈奴(胡)以东,故名。春秋战国时,分布于燕国以北,盛时达燕国东北及赵国东边。由族属相同之各部组成部落联盟,※乌桓、※鲜卑即其组成部分之一。屡扰燕、赵边地,迫燕以大将秦开为人质,掠赵代郡人众
刊物名。绥远省政府农村建设委员会训练处编辑。1936年2月创刊。主编王耀辰。以讨论本省乡村工作中的各项问题为主,刊载乡村工作法令、政策、工作报告、调查结果、论文、经验总结、通讯等。经费由农建会支出。原
蒙古语“古尔板”和藏语“索尔马”的叠称,即“三河”(46页)。
1242—1295元朝将领。又译玉速帖(铁)木儿。蒙古阿儿剌氏。成吉思汗“四杰”之一※博尔术孙,孛栾台子。初袭右翼万户,统按台山(今阿尔泰山)部众。世祖时,受召见,任怯薛之博尔赤,掌御膳事,赐名月吕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