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撒
伊儿汗国第十一代汗。蒙古孛儿只斤氏。伊儿汗※旭烈兀后裔,※拜都汗之孙。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不赛因汗死,无嗣,诸王争立,内乱迭起,被斡亦剌部人阿里帕的沙拥立为汗,举兵反对丞相加秃丁摩诃末所立阿里不哥后裔阿儿巴汗。次年,大败阿儿巴军于八合图,后擒杀阿儿巴。继与鲁木长官札剌儿部人洒克哈散所立麻合马汗争战,破敌于阿剌塔黑。在还师报达(今巴格达)途中,遭追击,丧师甚众。后与脱花帖木儿汗联合,共谋图敌。三年,兵败蔑剌合,被俘,为洒克哈散所杀。
伊儿汗国第十一代汗。蒙古孛儿只斤氏。伊儿汗※旭烈兀后裔,※拜都汗之孙。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不赛因汗死,无嗣,诸王争立,内乱迭起,被斡亦剌部人阿里帕的沙拥立为汗,举兵反对丞相加秃丁摩诃末所立阿里不哥后裔阿儿巴汗。次年,大败阿儿巴军于八合图,后擒杀阿儿巴。继与鲁木长官札剌儿部人洒克哈散所立麻合马汗争战,破敌于阿剌塔黑。在还师报达(今巴格达)途中,遭追击,丧师甚众。后与脱花帖木儿汗联合,共谋图敌。三年,兵败蔑剌合,被俘,为洒克哈散所杀。
见“斡朗改”(2426页)。
地名。亦称平南、配拿木、巴囊、巴朗、白拉、白浪木、巴纳木宗等。相传13世纪西藏著名喇嘛译师巴扎·尼玛扎巴、纳朗·多吉敦炯两人曾同在此地念经,后取二人姓名之首,合称“白郎”。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年楚河中
古代夫余族的一支。汉籍中亦称“旧北夫余”。初见于高句骊《好大王碑》,《魏书》等始载其名。史无专传。来源于中国北方貊族迁居东北的一支。名称所指及其所在众说不一:一说即北夷橐离的别称,汉时
指旧时云南沧源班洪寨头人的辖区。系当地一种流行称谓,不是科学定义的部落。班洪寨原属南板管辖,后在胡姓头人领导下先后征服南板、富贡、焦山、老厂等势力较强的大寨,邻近各寨也相继归附,到解放前夕共辖77寨1
见“阿儿温河卫”(1235页)。
古碑。位于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城西12公里江边乡一碗水村西侧。为通往勐野井盐矿和普洱县的旧驿道。碑系细砂石制,高97厘米,宽52厘米,碑文约563字,立于嘉庆十六年(1881)秋。字迹损坏颇大。碑
见“完颜彀英”(1161页)。
见“西喇木伦河”(711页)。
①中国北方一些民族的官员或荣誉称号。源于突厥语,意为“自由自在清闲之人”。为突厥、契丹等民族的官员。《旧唐书·突厥传》作达干,《辽史》作达刺干,《辍耕录》作答剌罕。自蒙古成吉思汗起,作为荣举称号,平民
见“斜离底”(20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