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迷查干
东察合台汗国第四代汗。《明史》称别失八里王。蒙古族。※黑的儿火者汗之子。1403年继位。次年,遣使向明贡玉璞、名马。1405年,以哈密忠顺王安克帖木儿为东蒙古鬼力赤可汗毒死,他率所部进讨,明廷嘉其义,遣使赐以彩币。自是,使者来往贡献不绝。1407年,遣脱亦不花等贡玉璞、方物,以撒马尔罕为其先世故地,请明以兵复之,为明廷劝阻。不久卒,弟马哈麻嗣位。
东察合台汗国第四代汗。《明史》称别失八里王。蒙古族。※黑的儿火者汗之子。1403年继位。次年,遣使向明贡玉璞、名马。1405年,以哈密忠顺王安克帖木儿为东蒙古鬼力赤可汗毒死,他率所部进讨,明廷嘉其义,遣使赐以彩币。自是,使者来往贡献不绝。1407年,遣脱亦不花等贡玉璞、方物,以撒马尔罕为其先世故地,请明以兵复之,为明廷劝阻。不久卒,弟马哈麻嗣位。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西纳上寺。在青海湟中县。青海东部地区萨迦派古寺之一。元、明时期西纳部落首领及其家族,历受朝廷重视。第一代西纳喇嘛喜饶益希曾护侍元帝师八思巴返藏,元朝授其家族西纳贝本三道虎头牌,封为宗
明代蒙古官名。蒙古大领主委任的属部首领。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夷语解说》云:“恰,与首领同”,“首领,是各台吉门下主本部落大小事情断事好人”。科瓦列夫斯基《蒙俄法词典》及田清波《鄂尔多斯词典》释其义为
见“钦定皇舆西域图志”(1670页)。
见“萧坦思”(1995页)。
畲族地区设置官员名,又称“官”。明朝于闽、粤交界的畲族地区设置土官,用以管理畲民,征收赋税。因史书上对畲、瑶民族的记载,往往混淆,或称畲族为瑶族,对畲区官吏称为“抚瑶土
满语,意译,意为“庄”、“庄子”、“屯里”、“屯庄”等。清初汗、贝勒和八旗官员役使阿哈(壮丁、奴仆)耕种的庄园。早在后金初期,辽沈地区已大量存在。天命四年(1619)八月,努尔哈赤曾遣“诸贝勒的包衣八
书名。清代藏族编年体历史著作。朵喀·才仁旺杰著。成书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以拉萨藏文本刻版传世,现有汉文译本。内容记述18世纪初期及稍前西藏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宗教活动等,其中对雍正五年(172
柔然、突厥、回鹘等官号。亦作颉利发、俟利伐、俟列弗、俟列发、希利发等。据王国维《高昌宁朔将军麹斌造寺碑跋》,此官号始自柔然,如柔然可汗阿那瓌有族兄称俟力发示发,从父兄称俟利发婆罗门等。突厥沿袭之,以为
契丹建国后,官制分北、南,分治契丹本族与汉、渤海等族。其官称,除大量袭用汉官外,亦保留了部分契丹本语的官称。总汇见下表。详况分见诸条。契丹语名称相当汉职 (或职司)出 处于越建国前,掌部落联盟军政实权
突厥、回鹘等汗国官名。突厥语音译。汉文又译作杀、察、煞,始见于《周书·突厥传》,如突厥的“左厢察”、“右厢察”,回鹘的“左杀”、“右杀”。为别部领兵者,可建牙帐,专治一方,地位仅次于小可汗,多由可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