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泸水起义

泸水起义

清乾隆年间云南傈僳族农民抗清斗争。乾隆十一年(1746),由于不堪忍受清朝官吏和防汛官兵的“恣意凌虐”以及云龙土知州段氏的压榨苛派,云南永昌府腾越厅(今腾冲县)秤戛、排把等寨傈僳族农民在弄更扒、密老五、欧傈僳等人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滇西怒江江外阿昌族农民亦在其头人早可领导下起而响应,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围攻片马、鱼洞等寨。清军联合当地土司武装进行镇压,义军恃险施放滚木擂石、标弩进行抵抗。不久弄更扒受诱骗被擒牺牲,起义失败。十一月底,江外阿昌族群众的斗争也在早可牺牲后失败。清廷镇压起义后,将原属傈僳族人民的田地强行划归白、彝土司,因而再次激起傈僳族人民的反抗。乾隆十三年(1748)初,秤戛、猛哦、雅别洛等地傈僳族人民在祝老四、枝花扒、黑得窝的领导下再次举行起义,焚毁鲁掌茶土司(彝族)的房屋及六库段土司(白族)的官署,占据新寨、练地等地,并向永昌府治挺进。清廷派重兵镇压。7月,祝老四等起义领导人先后牺牲,起义失败。

猜你喜欢

  • 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文

    碑铭。乾隆十四年(1749)清高宗弘历撰文。碑文主要记述大金川土司莎罗奔袭土司职,雍正元年(1723),因军功授金川安抚司;十二年(1747),侵扰邻近诸土司,抗拒清军;十四年(1749),为清将岳钟

  • 巴克图

    独龙语音译,意为“纹面”。解放前独龙族妇女的一种习俗。传说独龙族妇女很早就有纹面的习惯,一般年满12—13岁都必须纹面,认为纹面是一种美的象征,又是划分各个氏族、家族集团的标志,其次可以避邪。纹面时,

  • 帖木儿帝国

    见“帖木儿汗国”(1397页)。

  • 札鸠

    即“张登发”(1182页)。

  • 毡疙瘩靴

    内蒙古昭乌达盟经棚等地用毛毡制作的靴子。以毛毡为原料,按大小型号,自靴腰以下,反复搓擀,经10余道工序制成。厚实耐穿。靴底脚心处稍凹,靴尖与后跟略呈圆型状如疙瘩,故名。此靴保暖性能好,不钻风,不进雪,

  • 蒙药正典

    书名。又作《蒙药本草从新》,藏文名《斋萨日密格占》。蒙古药学著作。19世纪内蒙古奈曼旗蒙古族学家占巴拉多尔济用藏文写成。284叶,木刻本。是一部系统整理、总结蒙古药学,并充分吸收兄弟民族药学成果的药典

  • 沙州路总管府

    见“沙州路”(1127页)。

  • 萨德弥实

    元代医学家。又译沙图穆苏、汉姓沙,字谦斋。回回人。本西域人。元泰定年间(1324—1327),由御史出为江西建昌(治今南城县)太守,封盱江郡侯。为官之暇,研究中医药学。考订名家方书,博采经验诸方,于泰

  • 伊噜格勒

    见“夜落纥”(1497页)。

  • 红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0世纪初,首次在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发现。其社会发展阶段处于原始社会中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距今约五、六千年。发掘的房址为长方形和方形的地穴式建筑,发现的陶窑有单定窑和双火膛连空窑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