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洛阳城

洛阳城

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在河南省西部,背负芒山、面临龙门,洛、伊、瀛、涧四水纵横其间,地势险要,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九朝古都”所在。其具体位置历来有二:①在今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东。本西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所建成周城,战国时称雒阳,三国曹魏改为洛阳。先后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北魏太和十八年(694),拓跋鲜卑元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于此,施行一系列改革。时城东西20里、南北15里,内有街坊322,宅里220,并在宣阳门外永桥以南,环丘以北,伊、洛二水之间,御道以东,设立金陵、燕然、扶桑、崦嵫四馆,道西设归正、归德、慕化、慕义四里,以接待周边诸族及国外归附者。成为北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②在今洛阳市。隋大业(605—618)初建,城跨洛水南北,瀍水东西,“周围五十二里”。隋炀帝、武周(690年武则天改唐国号为周)定都于此。城市隋时设东、南、北三市,唐时增设西市,为当时著名国际市场。五代后梁朱温(朱全忠)于唐天祐四年(907)篡位于大梁,两年后,迁都于此。923年,沙陀部晋王李存勖灭后梁,建都于此。后为洛阳县治所。明、清为河南府治。1948年析洛阳县城区置市,1955年将洛阳县部分地区并入。人口共百余万。工业发达,农产丰富。名胜古迹颇多,有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商都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城、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津桥、关林、白居易墓等。并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誉。

猜你喜欢

  • 九项任务

    1935年4月新疆军阀盛世才提出的施政纲领。内容为:彻底厉行清廉;发展经济和提高文化;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全省动员努力春耕;便利交通;保持新疆永远为中国领土;反帝反法西斯和永久维持中苏亲善政策;建设新

  • 哈喇塔勒

    清代新疆地名。见《西域图志》。《西域水道记》作喀喇塔拉。或作哈拉塔拉。为巴尔喀什湖南面荒漠地带东南的重要居民点。即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南部卡拉塔勒。

  • 斜卯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亦误作斜卵。来源于部名。散居曷懒甸(指今海兰江至朝鲜咸镜北道一带地)、木里门甸、徒门水(今图们江)、术吉水(约在今牡丹江东之老爷岭附近;一说为松花江下源之支流,在郭尔罗斯前旗东北)

  • 忽亦勒答儿

    见“畏答儿”(1656页)。

  • 晋代匈奴十六王

    匈奴官号。共八种,各分左右。即左右贤王、左右奕蠡王(汉代称谷蠡王)、左右於陆王、左右渭尚王(汉代称渐将王)、左右朔方王、左右独鹿王、左右显录王、左右安乐王,凡16等。为单于重要辅政之臣。皆由单于子弟充

  • 独孤信

    503—557北魏、西魏、北周大臣。本名如愿。先世为匈奴部落大人,后从云中定居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南)。领民酋长库者子。善骑射,有谋略,军中称其为独孤郎。北魏正光(520—525)末,以与贺拔度等同斩

  • 即“驼鹿”(1554页)。

  • 石抹常山

    ?—1254蒙古国将领。契丹族。青州防御使※石抹高奴子。窝阔台汗元年(1229),以父伐金卒于军,袭为千户。蒙哥汗三年(1253),擢总管,领兴元(今陕西汉中)诸军奥鲁(蒙古语,意为老小营)屯田,并领

  • 载淳

    1856—1875清朝皇帝。1861—1875年在位,年号同治。满族,受新觉罗氏。咸丰帝※奕长子。母慈禧太后。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帝死后继位,时年6岁,先由载垣、肃顺等顾命大臣

  • 赵川睑

    唐代南诏地方行政区划名。为“十睑”之一。即赵州(今云南大理市凤仪镇)。境内“白蛮”大族有王、杨、李、赵4姓。系南诏王直接统治地区。参见“十睑”(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