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都格沁
昭乌达盟地区民间流行的一种滑稽戏。清朝中叶产生的一种雏形的民间闹剧。可能是从寺庙的“跳鬼”演变发展而来。盛行于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每当年节、喜庆日,为祈求丰年,表示祝福,常由民间艺人带头,头带面具,身着彩衣,分别扮演白面老人、黑面老人、年轻姑娘、及各种配角,挨家串门表演,有的单腿跳跃,有的击鼓,高歌狂舞,对主人唱吉庆的祝词。率皆即兴创作,无明确主题,主要作用为增添喜庆气氛,达到大家同乐的目的。
昭乌达盟地区民间流行的一种滑稽戏。清朝中叶产生的一种雏形的民间闹剧。可能是从寺庙的“跳鬼”演变发展而来。盛行于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每当年节、喜庆日,为祈求丰年,表示祝福,常由民间艺人带头,头带面具,身着彩衣,分别扮演白面老人、黑面老人、年轻姑娘、及各种配角,挨家串门表演,有的单腿跳跃,有的击鼓,高歌狂舞,对主人唱吉庆的祝词。率皆即兴创作,无明确主题,主要作用为增添喜庆气氛,达到大家同乐的目的。
见“唔奈”(1864页)。
书名。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之最早汉译本名。清同治元年(1862)由云南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主持刊刻行世。是中国最早的《古兰经》刻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伊斯兰教经学家※田家培手书刊印之《古兰经》3
?—1810清朝大臣。满洲正红旗人。钮祜禄氏。和坤之子。乾隆四十五年(1780)赐名。五十四年(1789),尚固伦和孝公主,命在御前行走。五十五年,授散秩大臣。寻管理御膳房、造办处事务,兼武备院卿。五
古代少数民族舞蹈。流行于今新疆和中亚一带。其特点多为男子独舞,回旋急转,纵身上腾,腾踏跳跃。舞者多头戴虚顶尖帽,帽上缀珠,以便舞时闪烁生光。唐代传入中原,盛行于长安,风靡一时,后更遍及各地,对我国舞蹈
?—308十六国时期汉国(前赵)大臣。字士则。新兴(治今山西忻县)匈奴人。汉国创建者※刘渊从祖。自幼好学精思,师事乐安孙炎。初为匈奴右贤王(一作左贤王),由并州刺史王广举荐,受晋武帝召见,备受赏识,命
古城遗址。俗称“白城子”。见“统万城”(1785页)。
?—755吐蕃赞普。又作赤德祖甸。汉籍作弃隶缩赞。又名梅奥宗。※赤都松之子。生于丹卡尔宫。唐长安四年(704),嗣赞普位。以沽芒波杰拉松为大相。后贝赤斯为相4年。致力于唐蕃和好,景龙四年(710),与
见“阔端”(2273页)。
清代诗人,经学家。字葱如,号檀河。福建闽县人。回族。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授陕西洵阳县知县。历任三水、白水、榆林、米脂等县知县,绥德直隶州知州、榆林府知府。曾游历京师、浙江、江苏、河北、陕西、
※西羌的一支。原居河西山丹县南。西汉开河西,置番和县,属张掖郡,今霍城遗址疑为其县治。东汉初与卢水胡南迁,居青海湖周围。魏晋时称青海湖为卑禾羌海,即因其众居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