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焉耆—龟兹文

焉耆—龟兹文

公元3—9世纪居住在中国新疆操印欧语的居民使用的一种古代文字。20世纪初发现于新疆的库车、焉耆和吐鲁番等地。它所记录的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东支。由于这种语言过去很长时间被认为是“吐火罗语”,所以这种文字以前又被称为“吐火罗文”。专家们根据已发现的文献,对这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进行了分析,认定它有两种方言:一种主要分布在焉耆—高昌(今吐鲁番)地区,取名为“甲方言”或“甲种吐火罗语”;另一种主要分布在古龟兹(今库车)地区,取名为“乙方言”或“乙种吐火罗语”。这两种方言的动词词义和变化各成体系,差异较大。学者们对“吐火罗语”名称的讨论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后来的研究成果证实,所谓的吐火罗语即为焉耆—龟兹语,并且二战以后法国考古队又发现了真的“吐火罗语”,于是从80年代开始,原来的“吐火罗文”旧称改名为“焉耆—龟兹文”。焉耆—龟兹文字母采用的是印度婆罗米文的中亚斜体字母,字体和于阗文较相似。焉耆—龟兹文文献比较丰富。各国现已刊布的文献有数十种。在文学作品中有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长达27幕的剧本《弥勒会见记》,有演唱故事《六牙象本生故事》、《哑躄贤者故事》、《须大拿太子故事》、《福力太子故事》等,诗歌有《箴言诗集》、《摩尼赞美诗》等。宗教文献主要是佛教经卷,如《法句经》、《佛所行赞》、《一百五十赞颂》、《福力太子因缘经》、《托胎经》、《辨业经》、《饿鬼经》等。此外,还有不少其它方面的文献、如字书、公文帐册、医学著作、史料和题识等。这些文献中大部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德、俄、日等国的所谓探险家所得,现分藏于柏林、巴黎、圣彼得堡、伦敦、新德里、东京等地。研究焉耆—龟兹文献的主要是德国、法国、日本、比利时等国的学者。中国学者季羡林也发表过很有价值的论文。战前各国的研究以焉耆语文为主,战后逐渐转向龟兹语文。

猜你喜欢

  • 贵由赤竞走

    元代蒙古宫廷组织的长跑比赛。亦称“放走”。“贵由赤”亦作“贵赤”,蒙古语音译,意为快走健脚者。起初旨在锻炼和选拔士兵,“使服特别之任”。其后成为例行体育竞技。据《南村辍耕录》、《泺京杂咏注》等载,每年

  • 蒙额勒多尔部

    清代布鲁特(柯尔克孜)部落名。又译蒙古勒多尔部、蒙科尔多尔部。乾隆二十四年(1759)归附清朝。在喀什噶尔城(今新疆喀什)东北伊兰乌瓦斯卡伦外游牧,距喀什噶尔100里,归喀什噶尔参赞大臣辖。

  • 绥宁王

    元封爵。为诸王第四等级封号之一,授驼纽镀金银印。泰定三年(1326),世祖第八子阔阔出次子阿都赤受封。

  • 马矢

    ?—1599又称马屎。明万历朝黎族起义首领。海南岛定安县人。黎族。万历十九年(1591),曾在居林、沙湾、居碌等黎峒发动黎人反抗官府夺民田土。不久被镇压。二十七年(1599),在居林峒再次策动起义,儋

  • 十六天魔舞

    元代蒙古宫廷乐舞。简称天魔舞。中国南北各族交往频繁,音乐、舞蹈艺术互相融会,早在唐代就有此舞,王建《宫词》云:“十六天魔舞袖长”。后被喜爱歌舞的蒙古贵族收纳,元朝宫廷作为歌舞百戏之一,在宫廷饮宴中演出

  • 慕容暐

    350—385十六国时期前燕国君。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慕容氏。字景茂。※慕容第三子。初封中山王,后立为太子。晋穆帝升平四年(360),父死,即皇帝位,改元建熙。屡与东晋交

  • 安息

    西域古国名。音译帕提亚。位于里海东南,相当于今伊朗东北和土库曼南部。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信琐罗亚斯德教(袄教)。西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王治番兜城(百牢门)。不属都护。地产稻麦、葡萄

  • 银庄

    清代庄园种类之一。即宗室庄田中自始至终以征银为本的农奴经营单位。顺治(1644—1661)初,畿辅地区带地投充和不带地的单身投充者愿领地设庄之汉人,特命为纳银庄头,计设庄132所,是为银庄,归内务府管

  • 兰麻

    见“那摩”(929页)。

  • 西兰卡普

    土家族传统手工织品。土家语音译,意为织锦。一种织锦花被面。流行于湘、鄂土家族地区。织物以红、蓝、白色棉线为经线,选各色棉线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挑织而成。用三块连在一起,每块两端是花边,构成一幅完整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