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石口至内蒙古驿道
清代内蒙古五路驿站之一。康熙三十二年(1693),由工部侍郎图尔宸和侍读学士喇锡负责建立。该驿路从北京出发,经昌平州、居庸关、赤城县到独石口,然后从独石口经察哈尔左翼和昭乌达、锡林郭勒2盟7旗到达终点站,总长1185里。除独石口内地一站外,余为奎屯布拉克、额楞、额墨根、卓索图、锡林郭勒、瑚鲁图6站。经过克什腾,阿巴噶左、右翼,阿巴哈纳尔左、右翼,浩齐特左、右翼等7旗。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帝率中路军向北进军,即是走该条驿道。
清代内蒙古五路驿站之一。康熙三十二年(1693),由工部侍郎图尔宸和侍读学士喇锡负责建立。该驿路从北京出发,经昌平州、居庸关、赤城县到独石口,然后从独石口经察哈尔左翼和昭乌达、锡林郭勒2盟7旗到达终点站,总长1185里。除独石口内地一站外,余为奎屯布拉克、额楞、额墨根、卓索图、锡林郭勒、瑚鲁图6站。经过克什腾,阿巴噶左、右翼,阿巴哈纳尔左、右翼,浩齐特左、右翼等7旗。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帝率中路军向北进军,即是走该条驿道。
清代青海夏琼寺高僧。藏族。幼时,于曲当日则从罗桑曲央受戒出家。在夏琼寺学习经典。13岁赴西藏,入色拉寺结扎仓求学,获林赛和拉萨大祈愿法会之拉然巴学位。后入下密院拜达赖喇嘛和班禅等为师。任夏琼寺新建密宗
见“莫那娄氏”(1826页)。
见“蒲昌县”(2319页)。
见“蒲昌县”(2319页)。
见“慕利延”(2434页)。
清在粤北瑶族地区设的壮丁头目。又称“瑶目”。道光十二年(1832),钦差户部尚书禧恩征服八排瑶后,为了加强对当地瑶民的统治置。共设瑶目64名,由各排(村)壮丁中轮流选出充任,非世袭。主要职责是听命瑶长
?—1280元朝官员。又称阿里、阿里伯。回回人。※牙老瓦赤子。原籍花剌子模。后随父款附蒙古,并至汉地。忽必烈当政(1260—1294)初年,任中书右丞、参知政事诸职。至元十二年(1275),以淮东副都
见“鄂木布达赉”(2054页)。
苗族男子的佩刀。男孩初生时,三朝秤若干重,即以如数的铁用火炼之。埋入土中。每年生辰取出再炼而复埋之。至15岁,将埋土中之铁取出打制成佩刀,谓之苗刀,最为锋利。用为杀伤武器。
见“金山”(14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