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畬族

畬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山哈”、或“山客”等。史书上称“畬民”、“畲客”或“峯民”、“峯客”。畲,音she(奢),意指刀耕火种或巢居的民族。分布于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5省8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人口630378 (1990年),以福建省占多数,占总人口的60%以上。据史书记载,隋、唐时期其先民已活动于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称为“蛮僚”。南宋时汉文史书上开始出现“畬民”的记载。至元、明、清时期逐渐向闽东、浙南迁徙,和当地汉族杂居一起,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点。民族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一为外来说,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五溪蛮),迁入该地区,所谓“畲瑶同源说”;一为土著说,即源于古越人,或为当地蛮族或闽族的后裔。隋唐王朝时期,已在畬族聚居的潮州、漳州和汀州先后设置封建郡治,对畬族地区实行封建统治,标志畲族封建制的开始。到明、清时期,畲族经济状况已和当地汉族地区基本一致。经济生活以农业生产为主,也从事狩猎活动。社会组织多以同族或同姓结成村落,主要有蓝、雷、钟大3姓。有同姓同宗的祠堂和同辈兄弟区分的“房”组织,由族长主持祠堂与族内事务。信奉盘瓠,重祭祖,多节日与禁忌,喜唱山歌。妇女头饰与服饰颇有特点,头饰因地而异,有“盘龙”、“凤凰”等式,衣服以深蓝为主,饰以图案花边。有本族语言,各地畲语基本相通。绝大多数畲族操汉族客家方言。使用汉文字,用以记载族谱、祖图及传统史诗等。畲族人民具有革命斗争精神,从唐代起,经宋、元、明、清历朝,汉文史书有关畲族历史活动的记载,主要就是畲族人民反抗历代封建王朝统治斗争的历史。近代,尤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时期,福建等许多畲族地区成立过苏维埃政权,建立过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过贡献。解放后,1984年,在畲族聚居的浙江省景宁县建立了第一个畲族自治县。在各省畲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共建立了57个民族乡。

猜你喜欢

  • 张叔

    相传为西汉经学家。叶榆(今云南大理)人。据方志传称“天资颖出,过目成诵”,因感滇区与内地交通阻隔,当地多不知汉文典籍,故欲传导汉族文化,变革当地风俗。汉武帝元狩(前122—前117)间,闻司马相如至若

  • 花华素花华

    纳西语音译,意为《三大欢乐调》。纳西族中广为流传的民歌曲调。由《猪歌》、《赶马》和《烧香》等3个民歌组成。其内容主要是歌颂劳动生活,传授劳动知识,赞美男女青年建立在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基础上的爱情。

  • 弘基

    见“耶律弘基”(1308页)。

  • 石韬

    ?—348十六国时期后赵王子。上党武乡(治今山西榆社县西北社城)人。羯族。后赵主※石虎子。延熙元年(333),封前锋将军、司隶校尉、乐安王。次年,与章武王石斌合击北羌王薄句大于北地、冯翊,迫之退保马兰

  • 巴颜诺尔札萨克旗

    见“和硕特东上旗”(1451页)。

  • 段文振

    ? —612北周、隋大臣。北海期原人。鲜卑段氏。※段匹䃅八代孙,北周洮河甘渭四州刺史段威子。初为冢宰宇文护亲信,擢授中外府兵曹。北周建德五年(576),随武帝宇文邕攻北齐海昌王尉相贵于晋

  • 外相

    唐吐蕃主管外事之职官。为“纰论”之意译。详见“纰论”(1265页)。

  • 伊塔茶务有限公司

    清末新疆茶叶贸易机构。光绪三十四年(1908),伊犁将军长庚为防止俄商违约倒灌俄茶,奏准设立。初为官、商合办,资本60万两。其中官股20万两,余由汉、回商民认购。专售牧民所喜之晋茶,销售范围为伊犁、塔

  • 顾兰

    ?—1652清朝武官。蒙古正蓝旗人。苏默尔氏。顺治七年(1650),袭云骑尉。九年(1652),恩诏加至骑都尉。再遇恩诏又加一云骑尉。后随军征南明,至福建,破敌水军4000余人。进至厦门,郑成功领船6

  • 阿木克太师

    见“阿沙”(1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