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白狄

白狄

春秋时狄人的一部。亦作白翟。一说狄人信仰萨满教,以青、赤、白、黑象征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白狄居西,崇尚白色,穿白色衣饰得名。春秋初居牧于陕北高原(今延安、延长一带),隔黄河,河东居赤狄。部分进入晋西北的汾水以西地区。与华夏诸侯秦、晋为邻。初受赤狄役使,随赤狄建北狄国家,向东扩展,不断与华夏邻国发生冲突。与晋国关系较密切,晋献公娶白狄狐突女生重耳(文公)和夷吾(惠公)。狐突及二子狐毛、狐偃(子犯)均为晋国大夫。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晋国内乱。翌年,重耳随舅父狐毛、狐偃逃入白狄避难12年。狐氏为振兴晋国,成就晋文公的霸业多有建树。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北狄内乱。翌年,遭到晋国攻击,酋帅白狄子被俘。随之,北狄分裂。周顷王三年(前616),长狄首先脱离赤狄,白狄也于周定王六年(前601)脱离赤狄投附晋国。长狄、赤狄先后被华夏诸侯击灭后,白狄成为秦晋争霸中的中间势力。周简王七年(前579),受秦国之挑唆进攻晋国,战于交刚(今山西隰县境),兵败。后又联合晋国攻秦,或保持中立。因受秦国驱逐,又受晋悼公“和戎”政策的影响,被迫出让土地向东迁徙,进入今山西盂县、昔阳和河北石家庄、晋县地区。其部包括鲜虞、肥、鼓、仇由等支。周景王时(前544—前520年在位)肥、鼓为晋所灭,鲜虞势力强盛,屡败晋师,并于春秋末建中山国,雄居于诸侯之中。

猜你喜欢

  • 新集慈孝记

    辑译自汉文的西夏文儒学著作。中兴府承旨番大学院学正曹道安集译。写本,蝴蝶装。页面19.5×13.5厘米,面8行,行22—25字。仅存下卷,计36面。分为婆媳、伯叔侄、姑侄女、兄弟、姐妹、夫妻、妯娌、舅

  • 越裳

    古越人一支。其分布据《尚书大传》载:“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册府元龟·外臣部》亦说:“南蛮林邑国(汉时属日南郡),古越裳之界也。在交州南,……北连九真”。周初便与中原王朝交往,周成王时,越裳氏曾来朝

  • 群蛮

    ①分布在江汉流域楚国西北部境内民族。楚庄王三年(前611),乘楚国发生饥荒,与※庸人一起叛楚。楚结秦、巴之师,攻庸都方域,灭庸。群蛮见楚强大,乃与楚盟,从属于楚,成为楚国的编户齐民。 ②长江中游及其以

  • 库达库尔伯克

    见“胡达胡里伯克”(1582页)。

  • 特勒帕克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暖帽名。以毡制成,顶高5寸,边宽,前后翅各5寸。男翅两平,饰以海龙水獭皮。帽顶呈红色,饰以纹绣,不缀缨。妇人帽顶尖圆,中腰稍细,形如葫芦之半,帽后翅稍垂,顶饰金绒花。

  • 拉扎布

    清外札萨克蒙古青海和硕特南左翼中旗台吉。又译拉察布。号墨尔根岱青。蒙古族。墨尔根诺颜之子。康熙五十年(1711)封辅国公。五十五年(1716)晋固山贝子。五十九年(1720)以兵护送达赖喇嘛入藏。雍正

  • 马大木娃

    参见“提其辽”(2193页)。

  • 古代对江淮流域以南地区诸民族的泛称。亦称蛮夷、南蛮。常冠以地理名称专指某一地区的若干族,并随不同历史时期地理名称的演变而改其族称,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荆蛮,秦时称※黔中蛮,汉代称※武陵蛮、※五溪蛮、※

  • 椒山玛瑙长官司

    明清时期湖广土家族土司。明洪武七年(1374)置。十四年(1381)废。永乐五年(1407),以土官后裔刘再贵招徕流散土民,复长官司,隶容美宣抚司。清初归附,仍授原职。雍正(1723—1735)年间,

  • 札木哈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色珠伦卫。永乐四年(1406)八月,与兀兰等四卫同时设立。约在呼兰(今黑龙江省呼兰县城)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