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头祭谷
解放前云南西盟佤族地区历史传留下来的一种基于原始宗教信仰的活动。过去当地群众相信用人头祭谷能获丰收,故每年二月春耕至七八月收获之前,发生各寨之间相互猎头祭谷的现象,结果造成相互间频繁的血族复仇。每年到了这个季节,人们一般不远离村寨,下地生产时,部分人劳动,部分人警戒,同去同归,严重影响生产的发展。外族人也因此不敢进入佤族地区,妨碍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解放后已被革除。
解放前云南西盟佤族地区历史传留下来的一种基于原始宗教信仰的活动。过去当地群众相信用人头祭谷能获丰收,故每年二月春耕至七八月收获之前,发生各寨之间相互猎头祭谷的现象,结果造成相互间频繁的血族复仇。每年到了这个季节,人们一般不远离村寨,下地生产时,部分人劳动,部分人警戒,同去同归,严重影响生产的发展。外族人也因此不敢进入佤族地区,妨碍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解放后已被革除。
清代蒙医药物学家。18世纪察哈尔人。通蒙、藏文,精通蒙医药物。以藏文写有数种医学著作:《认药学》(藏文名《满乌西吉德》),全书4册,即“珠宝、土、石类认药学”、“木、汤、滋补类认药学”、“草类认药学”
蒙元时期对漠西卫拉特蒙古诸部的总称。汉文史籍又作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均系蒙语oirad异译。初分布于今德勒格尔河至叶尼塞河上游的原始森林中,住地为八河流域。过着以狩猎为主、辅以渔牧的生活,为※“林
见“不欲鲁罕”(270页)。
明代藏区古地名。又作笼卜、隆布、隆保。在今青海玉树境通天河东西两岸。永乐十一年(1413),在其地置陇卜卫。详见“陇卜卫” (1254页)。
见“敖昌兴”(1795页)。
书名。金※王若虚撰。45卷。若虚仕金累官翰林直学士。金亡,微服归里,以家在滹沱河南,自称滹南遗老,以名集。集中有五经辨惑2卷、《论语》辨惑5卷、《孟子》辨惑1卷、《史记》辨惑11卷、诸史辨惑2卷、《新
①(?—1722)清代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贵族。※阿玉奇汗长子。随父率部居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流域。早年随父征战,卓有战绩。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应俄国政府之请,率军镇压顿河流域布拉文农民起义
清代后藏扎什伦布寺札萨克喇嘛。藏族。为人老成,通晓经典,僧俗倾服。咸丰三年(1853),七世班禅丹白尼玛圆寂,在班禅呼毕勒罕出世前,依例受命管理札什伦布寺僧俗事务,赏“色哷本诺门罕”名号及印信、敕书。
?—401十六国时期后燕太子。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慕容氏。国君慕容盛子。初封辽西公。长乐二年(400),立为皇太子。次年,父为前将军段玑所杀,太后丁氏以国事多难,宜立长君为由,废其太子位
见“元恪”(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