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祭海

祭海

亦称祭青海神、祭西海神。旧时中央政府及青海地区蒙、藏、汉等族对青海湖水神每年定期举行的祭祀。青海湖水神传说,古已有之。最初见于载籍的为唐天宝十年(751),玄宗封青海神为“广润公”。宋庆历元年(1041),仁宗复封之为“通圣广润王”。蒙元时已有正式祭祀的记载。蒙古蒙哥汗四年(1254),蒙古王公在湖东日月山会盟,祭海。清雍正四年(1726),清廷诏封青海水神为“灵显宣威青海神”,遣官至海边致祭。并以汉、蒙、藏3体文字立碑以纪其事。乾隆三十八年(1773),规定每年秋季择吉日祭4渎(指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后沿为夏历七月十五日至青海湖海滨致祭。届时,由钦差大臣或派来专人主祭,各蒙旗札萨克、王公等陪祭。仪式是以三牲、香烛、帛为供,上香读祝(祭文),行3献礼。道光十二年(1832),清朝西宁办事大臣在察罕城北建海神庙,作为固定祭海场所。民国时期,政府亦曾多次派大吏主祭。

猜你喜欢

  • 罗桑崔臣达吉嘉措

    1846—1906清代青海佑宁寺活佛,即王呼图克图四世。出生于青海仙米寺附近库隆沟。广惠寺五世敏珠尔噶桑图登赤列嘉措胞弟。道光二十五年(1845),王呼图克图三世圆寂后,被选认为转世灵童,迎入佑宁寺。

  • 回鹘

    古族名。即“回纥”(780页)。

  • 焉支山

    汉代匈奴地区山名。又作焉耆山、燕支山、删丹山。位于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南、永昌县西。其地树木繁茂,水草丰饶,冬暖夏凉,为匈奴人重要驻牧地,与生计攸关。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匈奴为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所

  • 柏乡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年间梁、晋等在柏乡地区之战。五代初,后梁太祖朱温与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存勖(沙陀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互相争夺成德(治镇州,今河北正定)、义武(治定州,今河北定县)、卢龙(治幽州,今北京)

  • 窝集部

    明※东海三部之一。又作渥集部、乌稽部、窝稽、阿儿、沃沮、兀狄哈等。满语意为“森林”。故地区特征是“连山茂林”,居地东西狭,南北长,可千余里,又称“千里窝集”。辖域北达毕哷根窝集,噶林窝集,东至尼满河、

  • 聂耳国

    见“儋耳国”(2516页)。

  • 日逐

    ①匈奴官名。为中下级带兵官。隶属于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等。地位不固定,各以部众多少确定权力大小及次第高下。匈奴又有左右日逐王之官职,为※六角之一。晋代,则有左日逐、右日逐之分,职位上升,“世为辅相”(

  • 契丹北枢密院

    见“契丹枢密院”(1566页)。

  • 茶山百纳等处长官司

    见“白纳长官司”(608页)。

  • 火里秃麻道牧地

    元朝十四道牧地之一。世祖忽必烈时期建置,隶太仆寺。典掌御位下、大斡耳朵马匹。地在贝加尔湖以西,安加拉河、勒拿河上游。以其地居火里(又作豁里)、秃麻(又作秃马惕)部人,故名。太胜忽儿曾执掌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