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包

蒙古包

蒙古等游牧民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叫“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作“蒙古勒格”或“班布克格尔”。“蒙古包”之称源于满语,《黑龙江外记》:“穹庐,国语(即满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蒙古族沿之,故蒙古牧民称“有毡帐的百姓”,一直沿用至今。状呈圆形尖顶,上周侧壁分数块,每块高四、五尺,长七、八尺,用细条木编成网状,可伸可缩,围成圆柱,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外覆以毡,以绳固定。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供采光、通风和排放炊烟,风雨雪天则覆以毡。壁上留木框作门,高三、四尺,宽二尺许,挂毡帘作门。其规模小者直径一丈左右,大者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可汗的帐幕可容2千人。分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固定式蒙古语称“托古日克格尔”,适合于哲里木盟、昭乌达盟等农牧经济区,移动式蒙古语称“乌尔敦格尔”,适用于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等牧业区。移动式又分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拆卸后以牲畜驮运;后者以车拉运,早在蒙古国时期即已有之,《黑鞑事略》:称“不可卷舒,车上载行”,“车上室,可坐可卧”,西方旅行家卢布鲁克曾目睹用22头牛拉载直径2丈许的大帐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定居的实现,仅在游牧区尚保留之。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游牧民族也居此种帐幕。

猜你喜欢

  • 海瑞墓

    在海南省海口市郊滨涯村。明代著名政治家※海瑞(1514—1587,回族)墓。万历十五年十月十四日(1587年11月13日)病逝于南京任上,其灵柩运回家乡后,葬于此。墓冢石砌,墓前有神道碑、石供器、石人

  • 海瑞

    1515—1587明代著名大臣。字汝贤,一字国开,别号刚峰。广东海南琼山(今海南省海口市)人。回族。福建松溪知县海宽之孙、海瀚之子。幼丧父,家境衰败,母谢氏教诲读书,督责甚严。嘉靖二十八年(1549)

  • 仰思多万户府

    明代乌思藏地方官署名。建置年代不详。辖地在今西藏江孜地区。洪武十五年(1382),万户公哥帕遣镇抚汝奴藏卜、僧哈麻刺入朝贡兜罗帽、铁骊绵等物。洪武帝赐汝奴藏卜文绮、袭衣、钞及乌茶200斤;赐僧哈麻剌文

  • 郢州蛮

    东晋南北朝时郢州郡少数民族的总称。以居地为族称。古代泛称※荆蛮。汉代称※武陵蛮、※江夏蛮。南齐时属郢州。分布在夏口城(今湖北武汉市)一带。永明六年(488),南朝齐以郢州蛮田驷路为试守北遂安左郡太守,

  • 卜纳剌

    元朝宗室。蒙古族,孛儿只斤氏。世祖子奥鲁赤玄孙。顺帝后至元三年(1337),父党兀班在吐蕃死于乱事,遂承袭镇西武靖王爵。以吐蕃各地为领地,以吐蕃朵哥麻思算木多城为镇府(今青海省互助县松多乡)。入明,于

  • 西川王

    高句骊国第十三世王药卢的谥号。亦称“西襄王”。药卢于晋武帝泰始六年(270)继位,晋惠帝元康二年(292)死,葬于西川之原,因其葬地加此谥号。

  • 不合儿

    见“捕喝”(1854页)。

  • 阐莫

    参见“阐”(2105页)。

  • 大护国仁王寺

    元代藏传佛教大寺。一作护国仁王寺、仁王护国寺。《佛祖历代通载》:元世祖尝问帝师八思巴:修寺建塔,有何功德?帝师云:福荫大千。遂建仁王护国寺,以镇国焉。至元七年(1270)兴建,十一年(1274)建成。

  • 羿语

    史称羿人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央语支。是接近消亡的一种语言。使用于我国贵州省毕节县普宜和阴底一带以及四川省古蔺县的腊盘沟一带。清代编修的《毕节县志》中有:“毕节裸裸、茵子、羿子,习俗各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