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族摔跤

蒙古族摔跤

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历史悠久,早在1206年蒙古国建立前已盛行。优秀的摔跤手被尊称为“孛阔”(蒙古语意为“力士”)。据史载,成吉思汗从父不里及蔑儿乞部赤勒格儿均享有此称。旧时与赛马、射箭合称为男子三项竞技。多于祭敖包及那达慕大会时举行。参赛的布和(摔跤手)需成偶数,成对进行,人数不限,多可达上千人,时间不限,取胜为止。赛前,依俗推一长者对参赛者编排配对。比赛时,摔跤手身穿牛皮和帆布制的紧身背心,上面钉有数行扣子大小的铜钉和银钉,后背中间多有圆形铜镜或银镜。下身着肥大的白色摔跤裤,脚穿蒙古靴,跳着狮子舞步或鹰舞步出场。裁判发令后,双方握手致敬,开始抱摔,只准抓对方的上衣、腰带,不准抓裤子或抱腿,以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为负,获胜者往往奖给好马1匹。

猜你喜欢

  • 罗卜藏图巴坦旺舒克

    见“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四世”(1861页)。

  • 打了巴

    锡伯族婚俗之一。主要流行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等地。举行结婚仪式的第二天晚上,女方家要举行迎亲晚会,由“奥父”(迎亲爹)、“奥母”(迎亲娘)主持,目的在于活跃婚礼气氛。新郎的男女朋友也前来参加,并

  • 宣抚同知

    官名。元代设置。职位仅次于宣抚使。明代为世袭土官,秩正五品。参见“宣抚使”(1746页)。

  • 喀鲁尔伯克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官名。维吾尔语音译,意为“巡视卡伦的人”。管理在卡伦供差的维吾尔族农民。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为七品。光绪十三年(1887)废。

  • 耶律有尚

    1235—1320元朝文臣。字伯强。契丹族。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为辽东丹王※耶律倍之十世孙。以祖父曾官东平,为籍。早年受业集贤大学士、国子祭酒许衡,研习性理之学。至元八年(1271),为斋长,助衡教

  • 米剌印

    ?—1648清初回民反清起义首领。甘州(今甘肃张掖)人。回族。出身行伍。顺治(1644—1661)初,为清军副将。因对清廷“重满轻汉”和“剃发令”不满,乘军调四川之机,于顺治五年(1648)四月,起兵

  • 锡伯营

    清代新疆伊犁携眷驻防兵。乾隆二十九年(1764)自盛京徙置。初有兵千名,眷属3275口。自立1昂吉、6佐领。后增至8佐领,分八旗。领队大臣1人、总管、副总管各1人。每佐领设佐领、骁骑校各1员、领催4员

  • 桑哥

    ?—1291元朝大臣。又译桑葛。畏兀儿人,一说为吐蕃人。国师胆巴弟子。通诸族语,曾为西蕃译史。为人“好言财利事”,取悦于世祖。至元中,擢总制院使,主管佛教和吐蕃事务。并参与朝廷建置、人才进退等大事。至

  • 尼庞古部

    辽、金时女真诸部族之一。又作尼忙古部、泥庞古部等,分布于帅水(今黑龙江省呼兰河支流肯通河)流域。完颜部首领颇刺淑(肃宗)二年(1093),曾遣完颜阿骨打以偏师伐泥庞部帅水抹离海村跋黑、播立开,皆平之。

  • 绒朗四措

    旧时西藏门隅地区行政区划的俗称。又作“绒朗四部”。门巴语音译,“绒朗”为河名,意为“谷里河”、“窄沟河”。18世纪初按地域区划的四措为:绒朗堆措、绒朗麦措、喜尔独本措和日哄奎当措。四指地处于该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