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角
见“贡觉”(993页)。
见“贡觉”(993页)。
唐代吐蕃文书。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于1959、1973及1974年先后发掘。多为木简,亦有少量纸写文书及写于髂骨上的骨片。这些出自新疆婼羌(今若羌)米兰地区的木简、文书原件,今藏新疆维吾尔
546—607北周、隋朝大臣。字公辅。河南洛阳人。其先为匈奴苗裔,后称鲜卑宇文氏。魏钜鹿太守宇文直力勤孙,北周岩州刺史宇文珍之子。博学多通。初为周礼部上士,奉使邓至及黑水、龙涸诸羌,招降30余部。及还
元代学校名。隶蒙古翰林院,秩正七品。世祖至元六年(1269),颁行八思巴蒙古新字,诸路置蒙古字学。八年,于京师中都(今北京)立蒙古国子学。选随朝蒙古、色目、汉人百官及怯薛(禁卫军)官员子弟入学受教。初
清代指编入八旗组织中的人。又称旗下人。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先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创设黄、白、红、蓝4旗,继于四十三年(1615)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为统一女真族各部的行军旗色,以定所
即“婆罗门”(2128页)。
原为※奚族部族名。又作楚里迪、锄骨里。为奚5部之一。据《辽史》,奚于太祖五年(911)为契丹征服,入辽后,是部仍沿此称。至辽圣宗时(982—1031),为34部之一,居潭州(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
见“耶律濬”(1305页)。
元代湖泊名、驿站名。又称盖利泊、界里泊。为大都(今北京)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驿道上的驿站之一。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南境巴彦查干诺尔。泊西另有一个小海子,称“狗泊”,今名九连城诺
明代西藏地方官员。又称诺布桑布。后藏人。据藏文史书《新红史》载,系仁蚌巴南喀杰波之子。承袭祖、父辈宗本及万户长职。明宣德十年(1435),依恃帕竹政权势力,出任娘麦桑珠孜之宗本,并建容地强钦寺,成为帕
东汉碑刻。永元三年(91)立。高1.48米,宽70厘米,上阴刻隶书五行。内容记述是年司马任尚等将兵败北匈奴于金微山(今阿勒泰山)事。是研究汉匈关系的重要历史文物。碑现存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