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沃楞卫。永乐四年(1406)置。《满洲源流考》改作沃楞卫,并说清代有沃楞河,在宁古塔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南40余里处。
清代随从八旗衙门办事听其支配的人员。①宗室中※不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以下六爵,其事务令随旗行走;国有典礼,例无参加朝会、燕飨等特殊优待,皆令咸集于本旗公所,与各级旗官列班望阙行礼。 ②八旗内尚未担任实
即“库合真”(1109页)。
古代夫余族的一支。汉籍中亦称“旧北夫余”。初见于高句骊《好大王碑》,《魏书》等始载其名。史无专传。来源于中国北方貊族迁居东北的一支。名称所指及其所在众说不一:一说即北夷橐离的别称,汉时
德昂族群众性的宗教祭祀活动,亦称大贡、大赕、赶摆。流行于云南镇康等地。一般在夏历二、三月间择期举行。事前由达干、安长、佛爷和各家族长商定,在群众中募集祭祀所需粮、钱。旨在祈求村寨和地区平安、消灾免祸及
1725—?西藏达普寺第四世活佛。又名阿旺·罗卓甲措。西藏工布江达县桃保果村人。曾任土观·洛桑却吉尼玛及章嘉瑞贝多吉两大学者之师。与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关系密切。文学名著《郑宛达娃》的作者。小说描叙印度王
辽代契丹小字墓志。又作“耶律挞不也墓志”。为一合。刻于天祚帝天庆五年(1115)四月。1969年夏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山嘴子乡毛不沟村。现藏赤峰市博物馆。志盖呈盝顶形,四周饰大牡丹花,斜面环刻十二生肖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传统活动。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到大、小兴安岭一带,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森林繁茂,盛产牛羊,自古为游牧、狩猎民族的栖息地。明代为蒙古族和女真各部的居牧区。据《明实录》载,景泰二年(145
即“主儿勤”(620页)。
契丹民族祭祀的一种猎神。据《辽史》载:“辽俗好射筈鹿,每出猎,必祭其神以祈多获。”(卷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