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货克
见“费雅喀”(1771页)。
见“费雅喀”(1771页)。
宋代诚、徽州侗族先民大姓首领。湖南靖县人。其先祖自宋初以来世据诚、徽州(今湖南西南),号称“十峒首领”。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祖父杨蕴归顺宋朝。熙宁八年(1075),宋将章惇进兵诚州,乃
蒙古国宗王、大将。又译亦孙哥、也先哥、也孙哥、也相哥、移相哥等。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弟※合撒儿次子。以英勇善射著称。约元太祖二十年(1225),西征还师后,全蒙古那颜贵族聚会于不哈速赤忽时,曾射335
佤语音译。旧时云南省孟连县公良一带佤族村寨的母系氏族组织头人称谓。详见“尼阿英”(664页)。
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部落名。亦作阿大干、阿若干、阿薄干等。源于鲜卑族。原游牧于阿步干山(今甘肃皋兰县南50里),依山为号,并以为姓氏,首领称“大人”。柔然汗国兴起后,成为柔然的一个部,部分入吐谷浑,有少
古地名。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秦国设置,管理渭水上游绵诸、邽、冀、䝠、狄等戎。治所初在陇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设天水郡以后,东部属县归天水郡,西部属陇西郡,郡治移至狄道(今
清代学校的一种。清制“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学校教育也按旗制编组,由国家官办。初建于天命年间(1616—1626),清太祖曾旨令巴布海、专退、萨哈连、武巴泰、雅祥额、阔倍、札海、欢岱8位师傅“善教”
西域古地名。见《元史·西北地附录》,在察合台后王笃来帖木儿治下。又作乌赤。清《西域同文志》:乌什即乌赤,义为“山石突出”,因城在山上故名。即今新疆乌什县。原居民大多在1720年从吐鲁番迁来,故又称乌什
见“杨景贤”(977页)。
?—1034—1035喀喇汗王朝汗族。哈桑(哈龙)·博格拉汗子。伊斯兰历四一一年(1020—1021),为河中中部地区统治者,从伊斯兰历四二三年(1031—1032)起,拥有桃花石·喀喇可汗称号。四二
明清时期湖广土家族土司。明洪武七年(1374)置。十四年(1381)废。永乐五年(1407),以土官后裔刘再贵招徕流散土民,复长官司,隶容美宣抚司。清初归附,仍授原职。雍正(1723—1735)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