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左翼后旗
清内蒙古诸旗之一。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达拉特旗。牧地东界归化城土默特地,西界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南界左翼前旗,北界乌拉特旗。汉沙南县地,隋唐为胜州榆林郡治,明嘉靖中为达延汗右翼三万户之一袄儿都司(即鄂尔多斯)济农衮必里克所据。后金天聪九年(1635),衮必里克后裔额璘臣率部归附后金。顺治七年(1650)封其从弟沙克札为札萨克固山贝子,掌本旗,世袭。札萨克驻巴尔哈逊湖,会盟于伊克昭盟。
清内蒙古诸旗之一。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达拉特旗。牧地东界归化城土默特地,西界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南界左翼前旗,北界乌拉特旗。汉沙南县地,隋唐为胜州榆林郡治,明嘉靖中为达延汗右翼三万户之一袄儿都司(即鄂尔多斯)济农衮必里克所据。后金天聪九年(1635),衮必里克后裔额璘臣率部归附后金。顺治七年(1650)封其从弟沙克札为札萨克固山贝子,掌本旗,世袭。札萨克驻巴尔哈逊湖,会盟于伊克昭盟。
又作“杆子祭”或“祭杆子”。旧时满族祭天仪式之一,为萨满教重大祭祀。分家祭与皇室、皇帝祭。家祭复分常祭与大祭。常祭每年春秋两次,择日致祭,仪式简单。大祭于冬至后祭祖的翌日举行,目的是祝全家平安、谢神保
指黄口小儿。历代户口制中规定的人丁年龄层次之一。参见“老”(686页)。
元代河名。又译那江、纳兀河、纳浯河、恼河、猱河。即今嫩江。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叛王乃颜、合丹据有其地。同年和次年,元军连败叛军于此。
1497—1580明代白族学者。字仁甫(一作仁夫),号中溪,别号逸民。云南太和(今大理)人。祖籍浙江钱塘,元时远祖李顺官大理路主事,落籍大理,至元阳为第九世,与白族相融。自幼善学能文,学问博通,明习吏
州名。原为吐谷浑居地。北周保定四年(564),雁门郡公田弘大破吐谷浑。天和元年(566),取其地置同昌郡,寻改覃川郡,后于覃川、荣乡2郡置该州。治所在通轨县(今四川黑水县北),境内有甘松山。隋开皇四年
①官名。汉代始置,行于曹魏,南北朝、隋、唐、辽、夏、金沿之。蒙古国时期,必阇赤(掌文书者)长或号中书令。太宗三年(1231),为适应对中原汉地统治的需要,将必阇赤机构称为中书省,必阇赤长耶律楚材称中书
见“额克卫”(2531页)。
1911年归绥新军响应辛亥革命发动的起义。辛亥革命时期,各省新军纷纷起义,同盟会蒙古族会员云享等在归绥(今呼和浩特)新军中广泛进行宣传活动,新军统领周维藩在同盟会员的的宣传鼓动下,于11月9日12时,
藏语音译。旧时西藏各农奴主计算分予差巴(农奴)差地的面积,计算农奴向农奴主支应各种徭役、缴纳各种实物、货币差的单位。一般在直属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封建领地内以岗计,在贵族、寺庙的领地内以墩计。通常一墩为两
见“北魏律”(5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