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锡伯语

锡伯语

我国新疆境内锡伯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锡伯族分别居住在我国东北和新疆两个地方。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已转用汉语、汉文;新疆地区的锡伯族仍使用本民族语言。从所记载的史料看,16世纪锡伯族所使用的语言,可以推断是女真语的一个方言。18世纪中叶锡伯族中的一部分人从东北迁徙新疆,这部分人说的话,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变化,已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语言,也就是现今的锡伯语。锡伯语内部没有方言差别,但有土语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方面。有4种土语,即以爱新舍利镇的乌珠牛录和依拉奇牛录为代表的土语区;孙扎奇牛录土语区;以伊车嘎善锡伯乡为代表的霍尔果斯土语区;哈拉哈巴克塔城土语区。锡伯语有8个单元音,18个复元音,其中3个撮口前元音是从书面语的复合元音演变来的,或是受后续音节中的展唇前元音的影响演变来的。口语的元音音位数多于书面语。非重读音节的元音在口语中有的弱化、有的脱落。有元音和谐律,但比较复杂。辅音有29个,有腭化辅音和唇化;辅音中的清擦音出现在两个元音之间或出现在带音辅音和两个元音之间,都读作相应的浊擦音。在语法方面,名词可以接复数、格、领属附加成分。名词有7个格,其中造一联合格所表示的工具意义是满语中没有的。名词有领属形式,这是通古斯语支语言有而满语支语言没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是只有人称领属形式,没有反身领属形式,第三人称领属形式使用普遍,第一、第二人称领属形式则很少使用。动词有态、体、时、式等语法范畴,但没有人称形式。在动词陈述式中有5种形式区分亲知口气和非亲知口气。状词非常丰富。句子结构成分的次序是主语在谓语前,从属成分在中心成分前。主从复句,从句在主句前。在从句中,一般都是由形动式动词和副动形式动词充当谓语。在词汇方面,锡伯语有相当数量的词与本语族其他语言的词同源。用派生法和合成法构成新词,并吸收了毗邻民族语言以丰富锡伯语。解放后利用本民族的语言材料创造一批新词术语。

猜你喜欢

  • 宇文贽

    ?—580北周宗室、大臣。其先为匈奴苗裔,后称鲜卑宇文氏。字乾信。周武帝※宇文邕子。初封秦国公。建德三年(574)进爵为王。大象二年(580),为上柱国、大冢宰、大右弼。寻与子俱为权臣隋国公杨坚所害。

  • 郢州

    ①古地名。汉代以后※廪君蛮东移居此。※板楯※槃瓠等蛮僚后裔亦聚居其间。南朝宋孝建元年(454)置州,治所在夏口城(今湖北武昌)。领15郡、72县。隋开皇九年(589),改为鄂州。 ②渤海王国置。为渤海

  • 洛阳伽蓝记

    书名。东魏杨衒之(一作羊衒之或阳衒之)撰。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并称为北魏、东西魏时期的三部杰作。衒之历官抚军府司马、期城郡太守。洛阳曾为东汉、曹魏、西晋的京都。太和十八年(494

  • 鄂伦春语

    我国鄂伦春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黑龙江省黑河市和塔河、呼玛、逊克、嘉荫等县。鄂伦春多半聚居。聚居地区的鄂伦春族大部分都使

  • 阿布尔海里汗

    ?—1749西部哈萨克(奇齐克玉兹)汗。一译阿布拉该尔汗。康熙五十七年(1718),引兵与准噶尔军鏖战于爱古斯河畔,败遁。雍正元年至三年(1723—1725),以策妄阿拉布坦遣兵攻夺塔什干等地,左、右

  • 卜鲁兀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①永乐八年(1410)十二月,与兀列河等四卫同时设立。今人考在前苏联境内黑龙江下游右岸博戈罗茨科耶附近,有说在宏格力河流域。 ②永乐十二年(1414)置,《满洲源流考》将该卫

  • 相加

    高句骊国官号。始见于《后汉书》、《三国志》等,记其为高句骊国官名序列之第一等级,位在※“对卢”等诸官之上;《北史》、《新唐书》等所列凡12等级官号中,不见其名。

  • 鄚州

    渤海王国置。为鄚颉府依郭州。仅知领粤喜、万安2县。州治故址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境,但亦有他说:或说在该省五常县,一说在今辽宁昌图县西北八面城,旧有笼统指在辽宁开原县东北或吉林省柳河县西。辽灭渤海后州县皆

  • 嘎久祥

    吐蕃嘎氏、久氏、祥氏三译师的统称。系指赞普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著名译师※嘎哇贝孜、※久若禄益坚赞、※祥班德益西德三人。为吐蕃“九大译师”中之“三少译师”(《德乌佛教史》所记三少译师之名与此

  • 舍利威

    见“舍利畏”(14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