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底峡

阿底峡

982—1054

吐蕃佛教后弘期进藏之印度高僧。初名达瓦宁波。梵文名迪巴嘎热施咱纳,藏文译作贝玛梅泽益西,意为“吉祥燃灯智”。藏史通称其为“觉卧杰阿府峡”,意为“佛王阿底峡”,简称“觉卧杰”(佛王或尊圣王)。印度萨霍尔王格瓦贝次子。生于萨护罗(今孟加拉国达卡附近)。宋庆历二年(1042,一说三年),被阿里王绛曲约遣使迎入吐蕃弘教,先后到阿里,后藏、拉萨、叶尔巴、桑耶、连巴、纳曲、唐波且、聂塘等地,居吐蕃13年,传教、收徒、著书、行医。所传之大乘学、藏传密典及中观论等,均因其宏扬,而完备于吐蕃。著有《菩提道灯论》、《中观教授论》、《发菩提心论》等,为藏传佛教的重要经典,僧人必读之作。后世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代表作《菩提道次第广论》,即脱胎于《菩提道灯论》(又译称《菩提道炬论》)。被誉为西藏噶当派之开派祖师,萨迦、噶举、格鲁诸派亦因其学说而新兴。弟子无数,其中以“三师”(即三顿)、仲敦、杜敦及沽顿(即俄译师)等人最著。所著《八分医方》,对西藏医学北派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曾在山南贡噶县姐德秀地区为民修造水坝,至今为人传颂。为印蕃宗教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卒于聂塘寺,其遗骨供奉于该寺。1978年孟加拉国派使节至聂塘寺致祭,后在北京广济寺举行迎送其骨灰隆重仪式,并将骨灰运回该国供奉。

猜你喜欢

  • 布魁卫

    见“拜苦卫”(1664页)。

  • 罕都

    ①(1664—1693) 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台吉。又译堪都、憨都。绰罗斯氏。巴图尔珲台吉弟※楚琥尔乌巴什孙。康熙十五年(1676),因父被噶尔丹执杀,偕属额尔德尼和硕齐内逃。次年,率兵400潜入漠南蒙

  • 怒江

    河名。又作潞江,蒙古名喀喇乌苏。藏名鄂尼尔楚。中国西南地区大河之一。源于青藏边境之唐古拉山南麓,斜贯西藏自治区东部,经门工入云南省境,折向南流,经怒山、高黎贡山之间,流经傈僳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

  • 吾者

    即“兀者”(107页)。

  • 海力苏他拉

    草原名。“他拉”蒙古语意为“草原”。位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东部,南北宽约15公里,东西长100公里,海拔300—500米。地势平坦开阔,地下水源丰富。春季绿草如茵,夏季野花遍地,牛羊布野,是一处水草丰美的

  • 广南西路经略安抚司

    宋时统领邕州羁縻州县峒的官府名。亦称帅府。由唐※邕州都督府改称。先驻桂州(今桂林),由知桂州兼任,后驻邕州(今南宁),由知邕州兼任。下设提举、寨官,分别监控诸土官,镇压诸土民。

  • 萧裕

    ?—1154金大臣。本名遥折。奚族。初以猛安(千夫长)居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城),与中京留守完颜亮相结,探知亮有异志,表示“竭力以从”,与之谋议。后被亮举荐为兵部侍郎,迁同知南京留守事,改同知中

  • 罗洛浑

    1623—1646清宗室。又作罗洛宏、洛洛欢。满族。爱新觉罗氏。克勤郡王岳讬长子。崇德四年(1639),袭封贝勒。五年,奉命迎叛明降清之蒙古多罗特部苏班岱、阿尔巴岱于杏山,遇明兵破之。寻围明锦州,克松

  • 耶律宗真

    1016—1055即辽兴宗。辽朝第七代皇帝,1031—1055年在位。字夷不堇,又作珠卜衮,木不孤。小字只骨。契丹族。圣宗长子。生母钦哀皇后萧耨斤。以齐天皇后萧菩萨哥子早卒,被收为养子。自幼聪敏,长而

  • 冲巴噶什部

    清代布鲁特(柯尔克孜)部落名。又译崇巴噶什部。乾隆二十四年(1759)归附清朝。二十八年(1763),因首领阿瓦勒比,以其部牧地供内地游牧,并悉心经理牧群,获四品顶带。在喀什噶尔城(今新疆喀什)东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