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人物>程颢

程颢

【生卒】:1032—1085

【介绍】:

宋洛阳人,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珦子。仁宗嘉祐间进士。调鄠县、上元主簿。神宗熙宁初,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数为神宗召见,常以正心窒欲、求贤育材进说。后与王安石新法不合,出签书镇宁军判官,知扶沟县。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卒。宁宗嘉定中谥“纯”。早年与弟程颐同受业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同为理学奠基人。其学说以“天理”为自然界与社会之最高原则,“天”即“理”即“心”,“天人本无二”,于伦理则为“三纲五常”。其言论著作,后人编有《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


【生卒】:1032——1085

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祖籍中山(今江苏溧水)人,徙居洛阳。举进士,调上元主簿。熙宁初,迁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扶沟县,坐事责监汝州*酒税。与弟颐皆就学于周敦颐。颢认为“理”是万物之本原,“穷理”即是探明人类社会之理。提出“格物”、“致知”,要求人们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还以为“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与弟颐言论及著作为后人编成《二程全书》。年五十四而卒,嘉定中,谥纯公。淳祐初,封河南伯。


【生卒】:1032—1085

【介绍】:

宋洛阳人,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珦子。仁宗嘉祐间进士。调鄠县、上元主簿。神宗熙宁初,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数为神宗召见,常以正心窒欲、求贤育材进说。后与王安石新法不合,出签书镇宁军判官,知扶沟县。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卒。宁宗嘉定中谥“纯”。早年与弟程颐同受业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同为理学奠基人。其学说以“天理”为自然界与社会之最高原则,“天”即“理”即“心”,“天人本无二”,于伦理则为“三纲五常”。其言论著作,后人编有《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


【生卒】:1032——1085

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祖籍中山(今江苏溧水)人,徙居洛阳。举进士,调上元主簿。熙宁初,迁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扶沟县,坐事责监汝州*酒税。与弟颐皆就学于周敦颐。颢认为“理”是万物之本原,“穷理”即是探明人类社会之理。提出“格物”、“致知”,要求人们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还以为“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与弟颐言论及著作为后人编成《二程全书》。年五十四而卒,嘉定中,谥纯公。淳祐初,封河南伯。


【生卒】:1032—1085

【介绍】:

宋洛阳人,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珦子。仁宗嘉祐间进士。调鄠县、上元主簿。神宗熙宁初,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数为神宗召见,常以正心窒欲、求贤育材进说。后与王安石新法不合,出签书镇宁军判官,知扶沟县。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卒。宁宗嘉定中谥“纯”。早年与弟程颐同受业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同为理学奠基人。其学说以“天理”为自然界与社会之最高原则,“天”即“理”即“心”,“天人本无二”,于伦理则为“三纲五常”。其言论著作,后人编有《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


猜你喜欢

  • 许恩溥

    【介绍】:清安徽六安人,字雨堂。廪生。工画善书,尤工墨兰。有《留红馆集》。

  • 刘德

    奉元(治今陕西西安)人。事继母如亲生。年五十未娶亲。称贷得钱先为弟求妇。乡里称为刘佛子。

  • 何休

    【生卒】:129-182字邵公,任城樊(今山东济宁东)人。曾为太傅府属吏,灵帝时官至谏议大夫。精通《六经》,费时十七年作《春秋公羊解诂》,又注《孝经》、《论语》、《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等。【生卒】

  • 田在宾

    【介绍】:唐平州人。田弘正孙。宣宗大中间,任雅州刺史三年,能条悉南诏事,曾与孙樵言边务。十一年,自右金吾卫将军,拜夏绥银宥节度使。

  • 李行休

    出身宗室。开元年间曾往桂林迎父兄之柩归葬。

  • 潘尼

    字正叔,潘岳族子。平原内史潘满子。晋武帝时,为太常博士。“八王之乱”中,投附齐王冏,以谋讨赵王伦有功封公,升散骑常侍、侍中。性恬静,勤学好著述,著有《安身论》、《释奠颂》、《乘舆箴》等。永嘉末,洛阳陷

  • 齐哀公

    名不辰,太公远孙。受纪侯谮毁,被周夷王烹死,而立其弟静,即齐胡公。胡公在位时,齐都由营丘迁至薄姑。【介绍】:西周齐国国君,名不辰。癸公之子。因纪侯向周夷王进谗言,周人烹死哀公。

  • 王晏实

    【介绍】:唐怀州温人。王晏宰子。幼机警,祖父王智兴自养之。从平刘稹,擢淄州刺史。官终天雄节度使。

  • 韦起宗

    【介绍】:明福建晋江人。生而丧父,奉母至孝。数十年如一日,为母请旌表。遇士大夫,或长跪以求,或贷钱行贿以求。至双目失明。后得如愿,目疾亦愈。

  • 秦泰

    【介绍】:明人。洪武中知南昌县。礼待儒士,以礼喻民,政清讼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