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诗词百科>吕温

吕温

【生卒】:772—811

【介绍】:

字和叔,一字化光,行八。郡望东平(今属山东),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吕渭长子。新、旧《唐书》有传。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历校书郎、左拾遗、侍御史、刑部郎中,后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出为州刺史,有善政。卒于任所,柳宗元刘禹锡皆有诗哭之。曾出使吐蕃,被拘经年。讲求王霸之略,善为文,著名当时。能诗,有《吕和叔文集》行世。《全唐诗》存诗2卷。

【生卒】:772—811

【介绍】:

唐代散文家、诗人。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治今山西永济)人,郡望东平(今属山东),家于洛阳(今属河南)。排行八。吕渭子。早年随父学《诗》、《礼》,师陆质治《春秋》,从梁肃学文章。贞元初寓居扬州,返洛阳。贞元三年(787),南出襄、樊间,作《由鹿赋》。九年(793)、十一年(795)两次由长安应试失利而回,有《傅岩铭》、《登望思台铭》。十一年(795)冬游齐州历山。该年或下年,有《上族叔齐河南书》给河南尹齐抗。十四年(798)进士及第。十五年(799)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次年,丁父忧。服除,因受王叔文赏识,于十九年(803)擢左(一作右)拾遗。与刘禹锡柳宗元等交往甚密,受其推重。二十年(804),为入吐蕃副使,转侍御史。出使期间,朝廷出现永贞革新,他深以不能参与其事为憾。永贞元年(805)返京后,迁户部员外郎。转司封员外郎。元和三年(808),因奏劾宰相李吉甫不实,由刑部郎中兼侍御史贬均州刺史,再贬道州刺史。五年(810),转衡州刺史。所至有政声。次年卒于衡州,世称吕衡州。工文,尤长于铭赞。《成皋铭》、《古东周城铭》、《三受降城碑铭》、《张荆州画赞》、《凌烟阁勋臣颂》等,往往在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述中,显示其不凡的识见和抱负,时有奇逸之气。其他如《诸葛武侯庙记》、《人文化成论》、《三不欺先后论》等也是如此。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谓其“始学左氏书,故其文微为富艳”。气势充沛,文采赡逸,是其重要特点。亦能诗。《沧浪诗话》谓其诗胜晚唐诸人。《经河源军汉邨作》、《道州将赴衡州酬别江华毛令》、《闻砧有感》等较多现实内容。《刘郎浦口号》等也是传世佳作。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谓“温诗虽不及刘、柳,气亦劲重苍厚”。文集有《吕温集》十卷,原为刘禹锡编次,《新唐书·艺文志四》有著录。原集已散佚。传世《吕衡州集》、《唐吕和叔文集》等亦为十卷,系后人编成,间有他人作品。《全唐文》存文七卷,《唐文拾遗》补二篇,《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存墓志二篇。《全唐诗》存诗二卷。事迹见其诗文及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柳宗元《祭吕衡州温文》,新、旧《唐书》本传。刘德重、赵荣蔚各有文考吕温生平。

猜你喜欢

  • 戴星

    顶着星星。喻早出晚归。《吕氏春秋·察贤》:巫马期为单父宰,“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单父亦治”。后遂以“戴星”为称颂官吏勤政之典。罗隐《夜泊义兴戏呈邑宰》:“溪畔维舟问戴星,此中三害有图经

  •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介绍】:李商隐七律诗《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颔联。在送别的宴席上,诗人借环境景物,抒发人生感慨。“聚散”虽兼指,但重点在“散”。上句是诗人坎坷经历的沉痛总结,下句用反诘,加强了感叹痛惜的语气,而对

  • 路昌远

    【介绍】:见路德延。

  • 卢殷

    【生卒】:746—810【介绍】:唐代诗人。殷,一作隐,系宋人避讳改。范阳(治今河北涿州)人。曾任登封县尉,因病去官。家贫。东都留守郑余庆济以帛米,荐于宰相,不能用。饥寒而死。能诗。一生所作可传者千余

  • 孙偓

    【介绍】:字龙光,武邑(今属河北)人。《新唐书》有传。乾符五年(878)状元。乾宁二年(895)入相,兼凤翔四面行营都统、礼部尚书、行营节度诸军都统招讨处置等使。四年,罢相,不久坐事贬为衡州司马,卒于

  • 房由

    【介绍】:唐代诗人。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生卒年不详。萧颖士门人。《全唐诗》作“房白”,误。玄宗天宝十三载(754)进士及第。是年萧颖士赴东府,房由与刘太冲、刘太真等十二人送之,作《送萧颖士赴东府得

  • 林后象

    【介绍】:见林滋。

  • 占取

    占有,取得。刘禹锡《戏赠崔千牛》:“劝君多买长安酒,南陌东城占取春。”

  • 同谷子

    【介绍】:未知姓名。唐末同谷山隐士,常戴巨笠、跨青牛,以琴酒自随。天复中,昭宗避难凤翔,同谷子投书言治乱,深得嘉赏。惜为何皇后忌,遣秦王谋杀之,乃逃亡,作《五子之歌》以讽咏。《全唐诗》录此诗5首。

  • 东浮集

    诗集。唐崔道融撰。《直斋书录解题·诗集类上》著录《东浮集》九卷,谓其序自称乾宁乙卯(895)编成,并谓今缺十卷。《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崔道融集》九卷,当即《东浮集》别称。其集明清时未见刊行,当已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