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北魏末年僧侣起义

北魏末年僧侣起义

北魏末年,朝廷腐败,政治黑暗,大批破产和失业农民,为逃避繁重的赋税徭役,假慕沙门,入寺为僧,谋求生路。但他们入寺后却受到寺院地主的奴役,终日辛劳,而生活却十分清苦。各级僧侣地主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职权,对广大僧众进行残酷压迫和剥削,广大僧众被迫举行武装起义,以反抗封建政府和寺院地主的黑暗统治。永平二年 (公元509年)正月,泾州(今甘肃泾川北)沙门刘慧汪聚众起义。次年二月,秦州(今甘肃天水)沙门刘光秀聚众起义。延昌三年(公元514年)十一月,幽州(今北京)沙门刘僧绍自号净居国明法王聚众起义。这三次起义,规模较小,迅即为官府镇压。延昌四年六月,冀州(今河北冀县)爆发了沙门法庆与勃海(今河北南皮县北)人李归伯领导的大规模僧侣起义。法庆自称大乘,以李归伯为十住菩萨、平摩军司、定汉王。义军斩杀阜城(今河北阜城东)令,攻破勃海郡,于煮枣城(今河北枣强县西)击败官军,阵斩魏将崔延驎。义军以“新佛出世,除去旧魔”为号召,所过之处,斩杀寺院地主,毁焚寺舍经像,诛杀封建政府官吏。魏廷以元遥为征北大将军,督军十万,围剿义军。九月,法庆、李归伯战败,与部帅百余人牺牲,起义失败。北魏末年的僧侣起义,揭开了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的序幕。

猜你喜欢

  • 征辟

    汉代选举官吏的方式之一。朝廷起用高才重名的布衣,而授予官职,称为征;三公、郡国守相起用布衣为官,称为辟。西汉时,皇帝很注意对不愿出仕的士人的征用,常用装饰典雅的车马迎士人来朝。东汉承袭了西汉的做法,尤

  • 民元约法

    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五代十国

    朝代合称。“五代”是指公元907年唐亡之后,中国北方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短暂的封建王朝。“十国”是指五代时期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山西地区先后存在的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

  • 禅宗

    中国的佛教宗派。因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所称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北魏时的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唐时以惠能为代表。武则天时,分为南、北二宗,

  • 光复会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又称复古会。二十世纪初,留日学生和国内倾向进步的青年学生不断掀起爱国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1904年11月(光绪三十年十月)江浙地区的部分留日学生和有志革命的青年知

  • 暂行管理津郡城厢内外地方事务都统衙门

    亦称天津都统衙门。为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设立的殖民统治机构。1900年7月14日(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八国联军侵占天津,7月30日(七月五日)由俄、英、日三国指定具有同等权利的三人组成“临时政府”。

  • 中法会议简明条款

    见“中法简明条约”。

  • 文王决虞芮之讼

    传说周文王行善的名声传到四方,诸侯之间有了矛盾纠纷都来请文王判决是非。附近虞(今山西平陆,一说在今陕西陇县)、芮(今山西芮城,一说在今甘肃华亭)二国君主争夺一片土地,久而未决,相约前往周文王处解决纠纷

  • 李宜儿起义

    辽兴宗时南京(今北京)地区农民起义。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七月。南京东南香河县(今属河北)李宜儿,因不满契丹贵族与汉族官僚地主的残酷剥削压迫,以左道组织当地农民与其他劳动人民千余,举行起义。自称

  • 横渡之约

    辽初皇室内争夺皇位的斗争。大同元年(公元947年)四月,辽太宗耶律德光在攻打后晋撤兵途中病死,诸将耶律安搏及耶律洼、耶律吼等在镇阳(今河北栾城北)拥立倾向于汉化,主张变革契丹旧俗的太祖长孙耶律兀欲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