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同文馆之争

同文馆之争

清末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之一。1862年(同治元年)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诉等奏准设立同文馆,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相当于小学程度。1866年(同治五年)奕訢等奏请在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延聘洋人为教习,招收三十岁以下满汉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和科举出身的五品以下官员入馆学习。以理学大师,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群起反对。御史张盛藻首先上奏,说“科甲人员”只应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根本无须“学习技巧”。若以自强而论,则朝廷之强莫如整纪刚、明政刑、严赏罚、求贤养民,练兵筹饷诸大端。让科甲正途人员学习天文算学, “是重名利而轻气节,无气节安望其有事功哉?”这个意见被朝廷否定后,倭仁亲自出面申说: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古往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也。”科甲正途人员科天文算学, “上亏国体,下失人心”,必然导致“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以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的后果。要学习天文算学,中国人才多有,何必“奉夷为师”?他把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和科学技术直指为“汉奸”。候补知州杨廷熙则把同文馆视为“不祥之物”,把“久旱不雨”、“阴霾蔽天”、“大风昼晦”、疫病流行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统统归罪于同文馆的设立。奕诉等反驳说, 自强之道,必以轮船火器为先,学习天文算学是制造轮船火器的根本。忠信礼义不能拿到战场去打仗。并责备倭仁等以空话妨碍自强大计,要倭仁拿出自强“妙策”,推荐中国的天文算学教师。在朝旨摧促下,倭仁自认说了空话并无人可荐。接着于凌辰、钟佩贤等出而声援倭仁,以“天象示警”,要求尽快撤销同文馆,指斥奕訢等“强词夺理,师敌忘仇,拒谏饰非。”奕訢等以杨廷熙上书系倭仁指使,责备倭仁“殊失大臣之体,其心固不可闻”。并奏准派顽固排外的倭仁为总理衙门大臣。倭仁以病再三推托,并承认自己迂阔,不堪其任,才旨允辞职。两派争论在京师掀起轩然大波, “京师口语籍籍。”关于同文馆的争论,是中西文化冲突第一次公开爆发。愚昧落后、守旧排外的顽固派用封建的“忠信礼义”、“夷夏之辨”、“纲常名教”,仇视和反对一切进步的新生事物。奕訢等人则把兴办洋务视为“自强之道”,在西太后支持下取得胜利。但是,当时封建守旧势力仍然占着优势,天文算学馆虽然设立了,但招收的学生却不多。

猜你喜欢

  • 三顾茅庐

    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事件。汉末诸葛亮由琅玡阳都(今山东沂水)到荆州(治今湖北襄阳)避难,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西)。刘备为争雄天下,招揽人才,听取谋士徐庶建议,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不顾天寒,连

  • 红巾队起义

    南宋宁宗时川陕爆发的一次士兵起义,四川总领财赋官杨九鼎刻剥兵饷,恣意征调士兵为将领作苦役。士兵怨怒郁积,无所申诉。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闰三月,军士张福、莫简遂在利州路兴元府(今陕西汉中)聚集士

  • 中英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6月26日(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桂良、花沙纳代表清政府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天津签订。共五十六款, 另附《专条》。主要内容:英国公使常驻北京

  • 成周八师

    西周王朝驻屯在成周(今河南洛阳)附近地区的军队。铜器铭文中,师亦作自,见于《舀壶》和《竞卣》。又称“殷八自”,见于《禹鼎》。成周八师与屯驻在西土的西六师(参见“西六师”)构成西周王朝的两支基本武装力量

  • 长沙抢米风潮

    辛亥革命前夕人民群众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1909年(宣统元年)湖南多处发生水、旱灾害,群众生活无着,成批灾民拥向长沙就食求生。官僚、地主、奸商和外国洋行囤积居奇,哄抬米价,并偷运粮食出省谋求暴利。次

  • 唐末农民大起义

    九世纪中叶反抗唐朝统治的农民大起义。包括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爆发的以裘甫为领袖的浙东起义、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爆发的以庞勋为领袖的徐泗起义、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爆发的以王仙芝、黄巢为领袖

  • 查嗣庭案

    清代的文字狱案之一。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满洲隆科多的党人礼部侍郎查嗣庭出为江西考官,出题有“维民所止”四字,清政府认为是去掉“雍正”二字之头,下查嗣庭狱。查嗣庭在狱中病死,又下令戮其尸。其亲属

  • 康熙朝测绘

    康熙朝进行的全国地图的大规模测绘工作。康熙时,为绘制地图,曾邀请法国传教士雷孝思、杜德美、白晋等协助,并派遣中国学者何国宗、明安图等人,到很多省区进行测量。东北至黑龙江,北至蒙古,西北至陕甘,西南至云

  • 广州新军起义

    又称庚戌广州新军之役。同盟几次运动会党失败后,转而以运动新军作为起义基本力量。1909年10月(宣统元年九月)同盟会在香港成立南方支部,责成广州新军炮兵排长倪映典组织起义。原定次年2月24日(宣统二年

  • 输籍法

    即输籍定样。隋朝确定户等及纳税数额的方法。隋文帝为搜括户口,采纳宰相高颖建议,行输籍之法,即由中央确定依据资财划分户等的标准,从轻定额,写成“定簿”,称为“输籍定样”,颁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