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限田
宋徽宗政和时的“限田”事件。乾兴限田失败后,土地兼并和隐田逃役的现象更加严重,而宋朝限田政策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徽宗颁发《政和令格》规定:品官之家在规定的占田限额之内,可免差役。又规定,一品限占百顷,二品九十顷,等而下之,八品限占二十顷,九品限占十顷。限外之田承担科差“悉同编户”。不仅放宽了品官占田限额,且限外之田不再没收充公或赏告者,而仅是“悉同编户”承担差役。此后,南宋高宗、孝宗、理宗时的多次限田,占田限额虽然屡有变化,但均恪守《政和令格》中“限外充役”之原则。
宋徽宗政和时的“限田”事件。乾兴限田失败后,土地兼并和隐田逃役的现象更加严重,而宋朝限田政策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徽宗颁发《政和令格》规定:品官之家在规定的占田限额之内,可免差役。又规定,一品限占百顷,二品九十顷,等而下之,八品限占二十顷,九品限占十顷。限外之田承担科差“悉同编户”。不仅放宽了品官占田限额,且限外之田不再没收充公或赏告者,而仅是“悉同编户”承担差役。此后,南宋高宗、孝宗、理宗时的多次限田,占田限额虽然屡有变化,但均恪守《政和令格》中“限外充役”之原则。
清初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合称“三藩”。他们各霸一方,不仅侵吞大量财赋,而且拥有大量武装,罗致党羽,图谋不轨,给清朝造成很大威胁。康熙帝亲政后,对“三
由春秋、战国到秦朝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在边地设县,具有军事设防的性质,后逐渐在内地推广,才具有地方行政组织的性质。春秋末期,除齐国外,各大国都在戎狄杂居的地方设郡。战国时
孔子求恢复西周政治局面的抱负在鲁国得不到施展,因而去职,率领学生周游其它诸侯国,希望劝说各国统治者,求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还经历过其它一些地方。途中,遇到过种种困难,
朝代名,北朝之一。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七月,北魏孝武帝元修由于权臣高欢的迫胁,放弃洛阳,西走长安,投靠拥兵关陇的宇文泰。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毒死元修, 自为大丞相,另立元宝炬为帝,自握朝柄,建元大统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6月26日(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桂良、花沙纳代表清政府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天津签订。共五十六款, 另附《专条》。主要内容:英国公使常驻北京
见“中英藏印条约”。
安徽早有革命党人从事宣传和组织活动,革命风潮渐次兴起。安徽编练新军后,有不少革命党和倾向革命的知识分子投笔从戎,有的还充任了下级军官,在新军中集聚了一定的革命力量。但安徽革命党人的活动缺乏统一的领导和
即辽太祖阿保机及其后裔九代(九帐)皇族之宫帐。辽制东向而尚左,故皇帝御帐座西面东而设。皇族三父房(孟父房、仲父房、季父房)帐北向,遥辇九帐南向。东西为尊,故阿保机及其后代九帐皇族皆为“横帐”,成为辽皇
南宋清丈田地均定田赋的措施。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两浙路转运副使李椿年奏言经界不正十害,高宗遂下诏诸路置“措置经界所”,以椿年总其事。先行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继推广于诸路大部地区。其法:①
东晋统治集团争夺权利的斗争。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晋安帝司马德宗继位。安帝白痴,司马道子辅政,王国宝参掌朝政。国宝主张削弱地方军镇势力,引起王恭、殷仲堪等人不满。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王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