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旧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洋务”一词由“夷务”衍变而来, “夷夏之辩”遂变为华洋对称之词。“洋务运动”之名,史乘不见著录,不知谁代所首创,而约定俗成, 沿用已久。洋务运动是指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清政府中一部分官员仿效西方资本主义所进行的军事、经济、文化、政治等活动。1861年初(咸丰十年底)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委派恭亲王奕訢、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为总理衙门大臣,随后设立南洋、北洋通商大臣。总理衙门职权不断扩大,从外交、通商、派遣驻外使节、派遣留学生,到海防、工厂、矿山、交通运输、新式学堂等“洋务”几乎都管,成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构。为了培养外交翻译人员,1862年(同治元年)北京成立了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的同文馆。尔后,上海、广州等地亦仿设广方言馆。洋务运动开始仿效西方“船坚炮利”,进行练兵制器活动。六十年代初,在镇压太平天国末期开始创办军工企业,1861年(咸丰十一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次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弹药厂。1865年(同治四年),李鸿章扩充上海洋炮局,奏设江南制造总局,仿造枪炮弹药和轮船。1866年(同治五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办船政局,专造船舰。1867年(同治六年)旨准崇厚设立天津机器局。七十年代后,西安、兰州、昆明、福州、济南、广州、成都、长沙、杭州、吉林等地设立中小型军工企业共十九个。1872年(同治十一年),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联衔奏准派出第一批留美生,此后连续三年,派出三批,赴美留学。1875年(光绪元年)因日本侵台引起“海防议”,议定筹办海防, 建立海军,责成沈葆桢、李鸿章分别督办南、北洋海防,筹建南、北洋海军。次年,福州船政学堂派出学生赴英、法两国学习海军。大批军工企业的开办,与原料、燃料、交通、资金、人才空白状态矛盾日益尖锐。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兴办了一批民用工矿交通运输企业。1872年(同治十一年)李鸿章奏设轮船招商局于上海;1876年(光绪二年)沈葆桢奏准在台湾开办基隆煤矿;1877年(光绪三年)李鸿章奏准开办直隶开平煤矿;1878年(光绪四年)李鸿章奏准在上海筹设机器织布局,左宗棠筹设兰州机器织呢局。1879年(光绪五年)李鸿章奏准设立天津电报局。1881年(光绪七年)开平矿务局筑成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八十年代, 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水师。陆续创办了天津武备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医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南京陆军学堂及附设铁路专门学校、武昌、自强学堂等三十多所各类学堂。在镇压国内反清起义和进行洋务活动过程中,洋务派不断分化、组合,形成以奕诉、奕譞、崇厚为代表的满族集团,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淮系集团。后来南洋大臣例由两江总督兼领,两江总督自1860年(咸丰十年)后,先后由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沈葆桢、刘坤一等湘系官僚担任。北洋大臣例由直隶总督兼领,自1870年(同治九年)直隶总督由淮系头子李鸿章独占长达二十余年。各集团内亦有分化,湘系的曾、左两派势同水火。淮系张树声与李鸿章积不相能。洋务派中人,如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等后来脱胎为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言人。清政府周旋于各势力集团之间,以洋务来支撑危局。中法战争前后,奕诉被黜,曾、左先后死去。李鸿章所办之新式企业,遍布南北洋。1885年(光绪十一年)清廷设立海军衙门,醇亲王奕譞为总理大臣,李鸿章居会办之位,握有很大实权,迅速扩充北洋舰队,成为全国最大的一支新式海军。淮系集团举足轻重,其头子李鸿章参与清廷内政外交决策,对晚清政局影响颇大。甲午战争前后,湖广总督张之洞先后在湖北兴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湖北纱、麻、丝、布四局等新式企业,成为洋务派之后劲。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猜你喜欢

  • 时务报

    戊戌变法运动中,维新派的重要刊物之一。1896年8月9日(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初一日)创刊于上海,汪康年任总理,梁启超任主笔,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章炳麟任撰述。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强为宗旨。石印,每期

  • 怯薛

    蒙古与元朝的宿卫亲军。“怯薛”一词,系蒙古语,意为轮班警卫。成吉思汗建蒙古国后,组建了一支一万人的怯薛军,其成员多为万户、千户、百户、十户的子弟及其随从。这是成吉思汗直接指挥的最精锐的部队。平时,怯薛

  • 七雄并立

    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各诸侯国连年战争,史称“战国”。其中齐、秦、楚、燕、赵、韩、魏七国强大, 又称“七雄并立”。齐国在东方,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旧临淄)

  • 优待清室条件

    辛亥革命时期南北议和代表讨论对清帝退位后的“处置”问题,制定出《关于大清皇帝辞位后之优待条件》八款,主要内容是:清帝逊位后其尊号永存不废,民国待以外国君主之礼;皇室岁费每年四百万元由民国拨给;清帝暂居

  • 民军北伐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起义各省的革命群众团体和都督府为攻取北京推翻清王朝,酝酿北伐。最早倡议北伐的广东的群众革命团体‘光汉社’于1911年11月15日(宣统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就致书广东都督胡汉民要求北伐

  • 钟相杨么起义

    南宋初年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领导者为武陵(今湖南常德)一带巫教首领钟相和龙阳(今湖南汉寿)农民杨么(本名太)等。自徽宗时,钟相即以行医为名,利用宗教组织农民,宣传“等贵贱,均贫富”的主张,自谓“有神灵

  • 国相制

    女真族原始社会晚期制度。又称固论国相制、国论勃极烈制。约始于昭祖石鲁时期。国相为军事部落联盟首领都勃极烈之辅佐,权位极重。初由部落联盟首领主持遴选,后渐固定于有权势家族中世袭。金建国后并入勃极烈,性质

  • 丈夫团

    清末留日学生中的革命团体。全称为铁血丈夫团。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由李烈钧、蒋尊簋、程潜等在日本东京组成,参加者多为在日本学习军事的同盟会员,共计二十八人。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自勉,决

  • 廷议

    明代阁臣与各衙会议大政的制度。为发挥官僚佐政和供咨询的作用,明代使“廷议”制度化。凡遇国家大事及推举文武大臣,则命内阁官与各衙大臣进行集议。参加的官员为阁臣、九卿、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以及有关文武官

  • 增阿暂章

    见“中俄奉天交地暂且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