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淮军

淮军

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支封建地主武装。1853年(咸丰三年)翰林院编修李鸿章奉命在安徽帮助工部侍郎吕贤基办理团练,后被太平军击败入曾国藩幕府。1861年(咸丰十一年)在曾国藩支持下,在淮南六安、合肥一带募编以地主团练为基础的“淮勇”。次年初将“淮勇”调至安庆,曾国藩根据湘军章程定其营制,并拨湘军程学启、郭松林部数营为助,编成淮军六千五百人。淮军兵勇由将官亲自招募。统领挑选营官,营官拣选哨弁,哨弁挑选什长,什长挑选勇丁,悉如湘军。全军以营为单位,每营五百人。营辖前、后、左、右四哨,哨辖一至八队。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率淮军赴援上海,于4、5月间(三、四月)由沪“中外会防公所”租英船分批运抵上海,并因而引起“变易兵制”的结果。王闿运说: “淮军本仿湘军以兴,未一年尽改旧制,更仿夷军”。淮军与湘军及外国侵略者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至1865年(同治四年)淮军扩充到六七万人,充当了镇压捻军的主力。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抽调军官赴德国学习,并在天津创办北洋武备学堂,进一步加强训练淮军。淮军主要将领有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卫汝贵、聂士成等。淮军各部均以将领名字命名所统部队,如“树军”、“铭军”、“盛军”等。淮军发展了湘军兵为将有的半私人性,成为近代军阀雏型。淮系集团是清末举足轻重的军事、政治集团,对晚清朝政有较大影响。中法战争中,张树声、潘鼎新战败革职。中日甲午战争中,叶志超、卫汝贵统帅的陆军战败,丁汝昌督率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淮军势力衰落,后为新崛起的袁世凯北洋新军所取代。

猜你喜欢

  • 天京保卫战

    1862-1864年(同治元至三年),太平军为保卫首都天京而进行的悲壮战斗。1862年5月(同治元年五月),清江苏布政使曾国荃所部湘军陆师、兵部侍郎彭玉麟所部水师,分两路进逼天京,陆师驻雨花台,水师泊

  • 晁错削藩

    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提出的削夺诸侯王封地的措施。汉初,刘邦在削除异姓诸侯王时,封立了九个同姓诸侯王。文景时期,他们的力量壮大起来, “谋为淫乱”。文帝时晁错任太子家令,曾数上书“言削诸侯事”。景帝前

  • 红巾队起义

    南宋宁宗时川陕爆发的一次士兵起义,四川总领财赋官杨九鼎刻剥兵饷,恣意征调士兵为将领作苦役。士兵怨怒郁积,无所申诉。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闰三月,军士张福、莫简遂在利州路兴元府(今陕西汉中)聚集士

  • 上海租地章程

    即《上海地皮章程》,亦称《上海租界章程》。1845年11月29日(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初一日)英国第一任驻上海领事贝尔福借口《南京条约》有关规定,诱迫苏松太道宫慕久擅自制订并公布了《上海租地章程》,共二

  • 中美五口贸易章程

    见“望厦条约”。

  • 湖北纺织官局

    见“湖北纺织四局”。

  • 政闻社

    清末立宪派的政治团体。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大感振奋,积极活动筹建组织,准备回国参加宪政。次年由梁启超、蒋智由、徐佛苏等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政闻社

  • 苏报案

    清末著名的反清政治案件。《苏报》为湘人陈范在上海所办,因受当时爱国学潮推动逐渐倾向革命,成为爱国学社师生发表革命言论的园地。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夏,聘章士钊任主笔,发表了推荐邹容所著《革命军》和

  • 平定刘稹

    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昭义(治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从谏死,其侄刘稹继之。刘稹秘不发丧, 自请为节度使,统领军事,多数朝臣主张姑息迁就,李德裕独排众议,坚持收复昭义镇。武宗采纳李德裕建议,决心讨

  • 入中折中

    北宋召募商人入纳粮草等军需物资,折给酬价的制度。均始于太宗时。宋与辽、夏战事频繁,西、北二边运输困难,军需储积匮乏,乃召募商人输纳刍粟、羽毛、筋角、胶漆、铁炭、瓦木等物于指定之边防地点,而估价发给“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