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七经义纲

七经义纲

① 一卷。题樊深(生卒年不详)撰。王谟(详见《圣证论》条)辑。樊深字文深,河东猗氏(今属山西省安泽县东南)人,后周著名的经学家。据《北史·樊深传》记载:“魏永安中,随军征讨,以功累迁中散大夫。”孝武西迁,深父叔并遇害,因易姓名,游学汾晋间,习天文历算之术。宇文泰平河东,置学东馆,以深为博士,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氏。武帝迁县伯中大夫,加封开封府异同三司,致仕归,朝廷有疑义,常召问。《传》载,“深既专经,又读诸史及仓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深经学通赡,每解书,多引汉魏以来诸家义而说之。故后生听其言者,不能晓悟,背而讥之曰:‘樊深讲书,多门户,不可解。’然儒者推其博物。”《传》“载,撰《孝经》、《丧服问疑》各一卷,又撰《七经异同》三卷。而《隋书志》载,樊文深撰《七经义纲》二十九卷、《七经论》三卷、《质疑》五卷、又有《五经大义》十卷。《唐志》载《义纲》、《质疑》二书,而作《七经义纲略论》三十卷。书名卷数,都与《隋志》有异,是否《略论》别为一卷,不得而知。据《北史》“文深”是字而非名。隋唐志俱题“文深”,又据《御览》引作“樊文渊”,可知是避唐讳而改。这书罕见他书征引。从《经义考》摘得三条,王谟谓“孔子称天子之德”条,《类聚》引作《帝王世纪》,而非《义纲》。然也不知是否《类聚》误引。王谟于《经义考》外,无所增辑。收入《汉魏遗书抄》。② 一卷。樊深(详见王谟辑《七经义纲》条)撰。马国翰(详见《五经通义》条)辑。据隋唐二志俱题作“樊文深”,此作“樊深”,大概是据《北史·樊深传》。马国翰称《深子义纲》,与书名正同。据《北史·樊深传》末尾有“子义纲”,推测樊深,或书成而子适生,因以其书命之;抑以子之名命书,寓以经遗子之意。马国翰所辑仍不外是《经义考》三条,“其伯也执殳”条,增引“格论”二字;“孔子称天子之德”条,不引《类聚》而引《初学记》,可知马国翰足信《经义考》。此“三条”并增引余萧客之说。合列为一卷。此书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

猜你喜欢

  • 诗志

    八卷。清牛运震(1706-1758)撰。运震字阶平,号真谷,又号空山,人称空山先生。滋阳(今山东兖州县)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官平番知县,为忌者中伤,免官归,主讲晋阳、河东两书院。性好金石

  • 三鱼堂剩言

    十二卷。清陆陇其(见《古文尚书考》)撰。此书原名《日钞》,皆陆氏平时札记之文,未分门类。其甥陈济为之排次成编,亦不立标题,而基本有类可寻。一卷至四卷皆说五经;五卷、六卷皆说四书,又附《太极图说》、《近

  • 开建县志

    十卷,清邵龙云纂修。邵龙云,江南监生,康熙三十年(1691)任县丞。旧志创修于康熙十一年(1672)县令张冲斗,二十八年县令姚从智续编,未及成书。邵龙云署任,踵而成之,以张志为底本,并据姚志所录,采之

  • 武备志

    二百四十卷。明茅元仪(1594-约1644)撰。茅元仪,字止生,号石民,归安(今浙江湖州)人。祖茅坤,嘉靖进士,累官广西兵备佥事,好谈兵。父国缙,万历进士。累官监察御史,终南京工部郎中。元仪幼承庭训,

  • 四书引经纂

    五卷。明邹嶐编纂。首页又题名《四书白文引经释义便览》,无序例,《诗》、《书》、《礼》、《易》、《春秋》各一卷,共五卷。《诗》称“葩经”,《书》称“壁经”,《易》称“庖经”,《礼》称“戴经”,《春秋》称

  • 十三峰书屋全集

    九卷。清李榕(?-1889)撰。李榕,原名甲先,字申甫,四川剑州(今剑阁县)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入词林、散馆改礼部主事。官至湖南布政使。是集凡九卷,分为四类。计文集一卷、诗集二卷、书札四卷、

  • 文道希先生遗诗

    清文廷式(1856-1904)撰。文廷式,字道希,号芸阁,自号纯常子,江西萍乡(今属江西)人,光绪进士。以一甲第二授编修。德宗超授侍讲学士,因劝其变法,被剥夺职权南归。文廷式工骈体,文词超群,诗文功力

  • 经问

    十八卷。《经问补》三卷。清毛奇龄(详见《仲氏易》)撰。此书为奇龄说经之语,其门人录之成编,皆一问一答,所以取名《经问》。《经问补》三卷,是其子远宗所补录,体例与前者相同。此书对诸经的训释证佐分明,可称

  • 雅尚斋诗草二集

    二卷。明高濂(约1573年前后在世)撰。高濂,字深甫,号瑞南,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其诗先有初集,但未有见。此为二集。前有万历九年(1581)自序,称其诗得乎自然以悦性情,故往往称心而出,

  • 童子鸣集

    六卷。明童佩(约1573年前后在世)撰。童佩,字子鸣,浙江龙游(今衢县、金华一带)人。其家世为书贾。童佩独以诗文游于公卿之间,曾受业于归有光。其殁,王世贞为其作传,王稚登为其作墓志。是诗诗格清越,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