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东华录

东华录

二百卷。东华续录,四百一十九卷。清末王先谦(1842-1917)撰。先谦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长沙人。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参与国史馆编纂工作。后任江苏学政,长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院长等职。中日甲午海战后,主张振兴工艺,曾经营官商合办的宝善成公司、湖南炼矿公司。反对戊戌变法,攻击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派,阻挠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光绪三十三年(1907),著《尚书孔传参正》,赐内阁学士衔。武昌起义后,改名循,闭门著书。治经循乾嘉遗轨,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曾罗致文人,从事古籍和历史文献的编校刊印工作。校刻有《皇清经解续编》,编有《十一朝东华录》等,著有《虚受堂文集》。该书是以《清实录》为主要材料来源,按时间顺序摘抄辑录而成的,性质略如实录的简编。清国史馆设于东华门内,史官在此辑录成书,故以之为名。最初有乾隆三十年(1765)蒋良骐所纂的三十二卷本,内容为太祖天命至世宗雍正五帝六朝之事(清太宗以称帝前后分为天聪和崇德二朝)。其后光绪年间王先谦续纂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事,成二百三十卷,称《东华续录》。又以蒋氏所录者较简略,重新纂辑雍正以前的史实二百九十五卷,与《续录》合称为《九朝东华录》。此后,潘颐福辑《咸丰朝东华录》六十九卷,王先谦又辑《同治朝东华录》一百卷,再合以前所辑总称《十一朝东华录》,共594卷。自光绪十年(1884)至十七年(1891)曾先后以木刻和铅印本流传于世。该书计有太祖朝四卷、太宗朝十八卷、世祖朝三十六卷、圣祖朝一百一十卷、世宗朝二十六卷、高宗朝一百二十卷、仁宗朝五十卷、宣宗朝六十卷、文宗朝六十九卷、穆宗朝一百卷。是书所载谕旨,辑自圣训方略,制度沿革据《清会典》,军务奏折录自方略。年经月纬,资料较为丰富。从整体内容看,王氏《东华录》远不及《实录》丰富,但是其中也编进了《实录》所缺载的资料。如雍正帝办曾静一案,《实录》刊载的谕旨还不及王氏所录的详尽;咸丰年间铸造大钱事,《实录》无,而王先谦所录有。王氏《东华录》与蒋氏《东华录》比较起来,蒋氏较为简略。但所据实录为乾隆年间最后改定以前的旧本,其中某些部分的史料价值在王先谦的《东华录》之上,且传本较少,故为人们所重视。另外,作者在资料改订方面也花了很大工夫。王氏《东华录》,除了续补乾隆朝以后的事迹外,最大长处是叙事详尽。总之,两书详略不同,互有短长,各自为研究清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继《十一朝东华录》之后,宣统元年(1909)朱寿朋又纂辑出版了《东华续录》,通称《光绪朝东华录》,二百二十卷,起于同治十三年(1875),止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此书与《十一朝东华录》比较,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成书在实录之前。所以对朝臣们的奏报尽量全文照录,丰富了光绪一朝的历史内容。《东华录》也因而贯穿了有清一代。本书系陆续刊出,尚无全刊本。光绪十三年(1887)广百宋斋本五百九十四卷,缺同治一朝,是为《十朝东华录》。其中咸丰朝用潘氏之书。王氏咸丰朝之书则单有光绪十九年(1893)籀三仓室本。又有清宣统三年(1911)存古斋本五百二十卷,中缺咸丰朝百卷。此外尚有前六朝和乾隆以下各朝《东华录》单本传世。

猜你喜欢

  • 黄山纪胜

    四卷。清徐璈撰。徐璈,著有《诗经广诂》等。《黄山纪胜》清刻本,共四卷。旧志黄山者甚多。与他志相比,兹篇考黄山之高甚详,为他志所不及。旧新安志谓黄山高一千一百八十仞。图经则谓高一千三百七十丈。又有谓黄山

  • 乙丙纪事

    一卷。清孙奇逢撰。孙奇逢(1584-1675),字启泰,号钟元,晚年号岁寒老人,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因他晚年在苏州夏峰讲学,故当时学者尊称为夏峰先生。明熹宗天启五年(162

  • 祈嗣真诠

    无卷数。明袁黄(详见《皇都水利》条)撰。袁黄平时持功过格甚谨,乡里称为“愿人”。此书共十门,即改过第一,积善第二,聚精第三,养气第四,存神第五,和室第六,知时第七,成胎第八,治病第九,祈祷第十,杂引常

  • 介庵词

    一卷。宋赵彦端(1121-1175)撰。赵彦端字德庄,号介庵,鄱阳(今江西波阳)人,魏王赵廷美七世孙。绍兴八年(1138)进士。十二年为左修职郎、钱塘县主簿。乾道三年(1167),自右司员外郎,以直显

  • 古学考

    不分卷。廖平撰。《古学考》是作者将十四年所成的《辟刘编》改订而成的。卷首有廖平的《自记》。《自记》曰:“丙戌刊《今古学考》,求正师友。当时谨守汉法,中分二派。八年以来,历经通人指摘,不能自坚前说,谨次

  • 春秋人名异文考

    二卷。清叶德辉(详见《周礼郑注改字考》)撰。作者鉴于《春秋》三传人名,异文颇多,于是博引诸书,详加考证,订正其中的舛误。该书征引广博,《诗经》、《尔雅》、《礼记》、《战国策》、《史记》以及各家注疏都加

  • 农丈人文集

    二十卷,诗集八卷。明余寅(1519-1595)撰。余寅,字僧杲,鄞(今浙江宁波市)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余寅著有《同姓名录》、《吴越游稿》、《乙未私志》。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谓

  • 通志堂集

    十八卷。《附录》二卷。清纳兰性德(1655-1685)撰。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是大学士明珠之子,少有才名,康熙九年(1670)补诸生,贡入太学,康熙十五年(1676)

  • 四时气候集解

    四卷。李泰撰。李泰,字淑通,鹿邑(今属河南省)人,明洪武丁丑(1397年)进士,官詹事府通事舍人,洪熙元年(1425年)撰成此书。其书集录有关月令诸书所记四时之事大概,对前人互有异同的训释,又多采群书

  • 艺菊志

    八卷。清陆廷灿(详见《续茶经》)撰。《艺菊志》是一部记载菊花种植和吟咏菊花诗词的书。陆氏当时居住在崇安县南朔镇,在槎溪上游种植多亩菊花,被称为当朝画圣的王翚曾为陆氏绘艺菊图一幅,一时文人多争相题咏。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