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经注疑直辑本

仪礼经注疑直辑本

五卷。清程瑶田(详见《通艺录》)撰。《通艺录》的原目未成书项下有《仪礼经注疑直》之名。此本为安徽丛书本,是程氏的手稿,现仅存有八册,其中还有脱页,旧藏江夏徐恕处,吴承仕对其进行整齐缀辑,录成五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安徽丛书编印处把吴氏的辑本附在《通艺录》的后面,遂行于世。此书有校字和说义两种体例。本书以李元阳闽刻注疏为底本,并且在上方附有识语。上引有陆氏《释文》、杜氏《通典》、唐石经和张淳、李如圭、朱熹、敖继公诸本以校正其中的异文,近采顾炎武、张尔岐、沈廷芳、金曰追校本,还有当时的友好如戴震、金榜、汪肇龙、方晞原、汪中、段玉裁、刘台拱、阮元、汪竹香诸家说义来辨别其中的过失,并且自下已意,规正郑贾及先儒旧说,以陈述经注的本义。其所书的各条,间或也自署年月。有一条的末尾署癸丑四月,是为乾隆五十八年(1793)。当时,程氏已经六十九岁。大概其晚年所见,颇有异同,因而只署岁月来表明其先后变迁的轨迹。然而,引书有时直录成文,不加论断,有时又同说一事而义并列前后相违。《疑直》中的说丧服各条,今错见于丧服足征记中。同时,遣词述义也颇有损益之处。根据以上诸证,我们可以推测,《疑直》一书,大概端居治礼时有发正,就随事录于简端,以作为将来论撰的张本。可见,此为平时致力之书,并非礼堂的写定本,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它命名为《疑直》的原因,则是取曲礼疑事勿质直而勿有之义。《通艺录》刊成时,程氏已七十九岁高龄。《疑直》还没有成书,胡培翚的《仪礼正义》和杨大堉所补各篇就多次引用《疑直》中的成说,间或也称“程氏瑶田”、“程氏易田”。今与此书相对,有的语句义同而文句稍有增益,有的语句全部出于此书以外。可能程氏晚年整比旧业,删定成书,却来不及对其进行剞劂,等到胡氏撰新疏的时候,得到其定本而移录入《正义》。吴氏编辑此书,对于程氏校字各条,都加以省略。阮校既行后,文间危疑,都已经发正,其所依据的版本,也有出于《疑直》以外的,但为了避免繁文而不再甄录。此书有民国二十二年石印本。

猜你喜欢

  • 金陵通传

    四十五卷,补遗四卷。清末陈作霖(生卒年不详)撰。作霖字雨生,号伯雨,江宁(今南京市)人,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该书为作者竭三十年之力而成。记金陵自成周以下至当世人与事、以年代为序,人以类分。仿李

  • 海桑集

    十卷。明陈谟(?-1388)撰。陈谟,字一德,号心吾,江西泰和人,约生于元成宗时,洪武初召赴阙,以疾辞归。洪武三年(1370)曾校文于广东,后主奉新清节书院讲席。事迹具载《明史·儒林传》,著有《海桑集

  • 泾林续记

    一卷。明周玄暐撰。周玄暐字叔懋,一字缄吾,昆山(今江苏昆山)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丙戌(1586)进士,官至云南道御史,《昆山县志·周复俊传》后附有他的事迹。按周复俊为周玄暐祖父,曾著有《泾林杂记》一书

  • 尚书辑录纂注

    六卷。元董鼎(生卒年不详)撰。鼎字季亨,别号深山,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末元初经学家。仕履及主要事迹均不详。鼎私淑黄干、董铢,黄、董皆朱熹门人,故其自序称“得朱子再传”,其学宗主朱熹。《尚书辑录纂注

  • 性影集

    八卷。清王时宪(约1723年前后在世)撰。时宪字若干,号禊亭。江苏太仓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由宜兴教谕改翰林院庶吉士。本编凡八集,一集一卷。分别名为《水边林下稿》、《桐溪稿》、《无隐林稿》

  • 十五贯传奇

    二卷。清朱(生卒年不详)撰。朱,字素臣,又字笙庵,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活于明末清初。与朱佐朝齐名,时称二朱,或以为兄弟。二人皆为与李玉同时的戏曲名家。朱著有《十五贯》、《秦楼月》、《锦衣归》、《朝

  • 春秋繁露注

    十七卷。清陵曙(详见《礼论略钞》)撰。凌曙传庄存与、刘逢禄之学,谙熟《公羊》家法。他认为董仲舒《春秋繁露》“体大思精,推见至隐”(《春秋繁露注序》),但流传既久,鱼鲁杂揉,篇第褫落,致难卒读。于是购求

  • 续纂扬州府志

    二十四卷。清方浚颐修,晏端书、钱振伦、卞宝第纂。方浚颐,安徽定远县人。进士,同治八年(1869)任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晏端书,字彤甫,江苏仪征人。进士,翰林院编修,曾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浙江巡抚,

  • 秘传证治要诀

    见《证治要诀》。

  • 春秋阐微纂类义统

    一卷。唐赵匡(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赵匡字伯循,天水(今属甘肃)人,唐代中期经学家。曾师从著名学者萧颍士,作过殿中侍御史、淮南节度判官、洋州刺史。曾与《春秋》学者啖助讨论经义,后与陆淳等一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