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真记
见《四山群仙会真记》。
见《四山群仙会真记》。
八卷。清胡方撰。方字信天,一说字大灵,广东新会人,一说广东番禺人。岁贡生。胡氏死后数十年,其玄孙捷登将此书的家藏抄本示与观察使卢观恒,后经卢氏编校刊行。全书分上、下经,各有一至四卷,全书共八卷。书中先
五卷。清何志高撰。何志高字西夏,四川夔州万县人。曾闭门著书数十年。所著总名为《西夏经义》,本书即其中一种。其书依古易次序,经与传分列,只有《彖传》、《象传》合为《彖象上》、《彖象下》,其余皆同古本。卷
二卷。清俞樾(详见《群经平议》)撰。俞樾曾主讲杭州诂经精舍,此书即其自课之文。篇中解经,多有创见。如解《尚书》“纳于大麓”,谓“麓”为“录”,“录”即领录。“如其仁如其仁解”篇,谓孔子并不赞许管仲之仁
三卷。明末清初顾炎武(见《日知录》)撰。炎武一生好学,遇有学术治道,皆“细书札记,述往俟来”。《菇中随笔》系其读书心得,随时提笔记载而成,何焯题序称“其用意岂止博闻强记,蕲胜于不说学者哉”。文中多琐碎
一卷。宋吕滨老撰。吕滨老字圣求,嘉兴(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陈振孙《书录解题》作吕渭老;据嘉定五年(1212)赵师序,亦作滨老。二字形似,取义亦同,未详孰确。吕滨老在北宋末颇以诗名,赵师提及的《忧
一百卷。亦称《清会典》,清奉敕官修。康熙三十五年(1694)初修。雍正五年(1727)续修。这两次编撰是依《明会典》的体例,将事例分散于各条之下。乾隆十二年(1749)始命《会典》与《事例》各修一书,
一卷。清戴震撰。戴震(1723-1777)字东原,号果溪,安徽休宁隆阜(今安徽屯溪市)人。年二十问学于江永,中年又与惠栋、钱大昕、王鸣盛等交游。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次年试礼部不第。三十八年
三卷。清刘鹗撰。刘鹗,详见《铁云藏龟》条。藏陶三卷,共著录先秦陶片五百六十八枚。陶片字体,足可与鼎彝文字相比证。这些陶片据认为是春秋以后之物,因其字体与周初古器字体相合者少,而与战国晚期之器上字体相合
二卷。明唐顺之(1507-1560)撰。唐顺之生平详见《广右战功录》(辞目)。是集凡二卷。一为《北奉使集》,乃其以职方郎中出核蓟镇兵籍时所作;一为《南奉使集》,乃其视师江浙所作。集中以勒谕、题疏、启札
不分卷。明陈淳(1483-1544)撰。陈淳,字道复,后以字行,别字复甫,号白阳山人,江苏长州(今苏州)人。以诸生援例入北监。卒业归,不复旧选。《明史·文苑传》附见文征明传中。陈淳少从征明游,以书画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