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内外伤辨惑论

内外伤辨惑论

三卷。金李杲(1180——1251)撰。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保定)人。幼好医药,从学于名医张元素,尽得其传,对《内经》、《难经》等医籍深有研究,脏腑辨证经验丰富,对脾胃内伤机理有所发挥,人称“补土派”,为金元四大医家之。虽为张元素之徒,其名却出于元素之上。对中医理论贡献极大,故后世有“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之说。撰有《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书。此书成于金正大八年(1231),刊于宋淳佑七年(1247)。共二万七千余字。此书发明内伤之证有类外感,对内伤和外感两大病类,从病因、症状、脉象、治方等方面作了详细辨别。上卷为辨别阴证和阳证、辨别脉象、辨别寒热、辨别外感八风之邪、辨别手心手背、口鼻、筋骨四肢、头痛、辨别气少气盛以及劳役与中热等证的分析与鉴别共十三篇,中卷论饮食劳伤、四时用药加减、暑伤、胃气论等;下卷为用药宜忌,附内伤用方等。李氏医论大旨以脾胃为主,故特制补中益气汤,专治饮食劳倦、感冒等。李氏取法土生金、升清降浊,得阴阳生化之旨。认为“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营卫不守,诸病由之而生。”以脾胃气虚立论,除着眼于内伤饮食劳倦为主的一些内科病症的辨证论治,同时李氏亦注意内外伤的辨证。此书为李氏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元刻本,《古今正脉全书》本、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禹城县志

    ①八卷。清王表纂修。王表字左沧,安东人,康熙十二年(1673)任禹城知县。王表掌禹城,正逢朝廷檄征邑志,王表奉命纂修。因袭明志甚多,历时二月而成。《禹城县志》康熙十二年刻本。全书八卷,分为:卷一建置沿

  • 仪礼经注一隅

    二卷。清朱骏声(1788-1858)撰。骏声字丰芑,号允清,江苏元和县(今江苏南部苏州附近)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恩科举人。官黟县训导。咸丰间,以截取知县入都,呈其所著,得赏国子监博士衔。旋迁

  • 丧礼备要补

    八卷。朝鲜朴建中(生卒不详)撰。朴建中,字士标,号仙谷,尚州(今地不详)人,从宋心斋焕箕、金过斋正默等游,履践笃行,尤深于礼。《丧礼备要》为申义庆著,沙溪金长生取之修润而成《丧礼备要本篇》,然其抄录从

  • 毛诗序义

    一卷。南朝周续之(377-423)撰。清王谟辑。《宋书》、《南史》周续之传皆云周氏通毛诗,然其著作见于著录者唯有《圣贤高士传注》三卷。《毛诗序义》为清王谟从《北堂书钞》、《颜氏家训》中各辑一条,《匡谬

  • 停云馆诗选

    二卷。明文从龙撰。从龙,明末叶人,生卒年均不详。字梦珠,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长洲文氏家族以文学名于三吴,从龙承家学,造语典雅,不摹古人。该编包括古、今体诗,尤以古体诗见长,前有万历辛丑(1601年)

  • 学古堂日记

    四十九种,不分卷。清雷浚、汪之昌编。清代,江浙一代学术最发达,通经史的学者以及藏书家如宋翔凤、顾广圻、吴钟骏、冯桂芬、黄丕烈等,都曾名重一时,后经镇压太平天国之战,书籍和文化设施都有损失,之后又大力重

  • 周礼句解

    十二卷。宋朱申撰。朱申生卒、事迹无详考。《江西通志》记载有朱申,字继宣,宋太学生。又有李心传《道命录》,有淳祐十一年(1251)新安朱申序,其结衔为朝散大夫,知江州、军州,兼管内勤农营田事,似为二人。

  • 保富述要

    一卷。英国布来德(生卒年不详)撰,英国傅兰雅(详见《数学理》)口译,无锡徐家宝笔述。布来德始末未详。《保富述要》是专论货币银行之书,属金融学著作。全书一卷分订二册,共十七章。第一章总论钱财功用与特点;

  • 滦京杂咏

    二卷。元杨允孚撰。允孚字和吉。吉水(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未详。集后罗大已称:“允孚以布衣补被,岁走万里,穷西北之胜。凡山川、物产、典章、风俗、皆以咏歌记之。”此集载诗一百零八首。题为滦京

  • 十六国史略

    不分卷数。清王筠撰。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号菉友,清代山东安丘人。道光举人。游京师三十年。与叶志诜、何绍基等友善切学。后知山西乡宁等。工于经史,尤长于说文。著有《说文句读》、《说文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