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冕服考

冕服考

四卷。清焦廷琥(生卒年不详)撰。廷琥为江苏江都县(今江苏江都)人。父焦循,举人,著述甚富,有《易通释》、《孟子正义》诸书三十余种。廷琥,字虎玉。诸生,能读书,传父业,著有《益古演段开方补》一卷及《蜜梅花馆诗文钞》。见《续纂扬州府志》,清《国史》附《焦循传》。是书首有廷琥自序,略言“家君撰《群经宫室图》既成,谓廷琥曰:‘三代制度,最宜考核者,莫如冠服。’廷琥以此尝搜考古冠服制度,后得兴化任子田《深衣释例》《弁服释例》二书,足裨后学。而冕服阙如,欲补葺之。今年正月,与门人辈讲《论语》麻冕章,或以冕制问,因举注疏之说授之。一说不能,则旁引众说,遂取群经之言冕服者,列而考之。先以经文,次核诸汉唐注疏之外,旁征诸杜君卿、聂崇义、陈用之、杨信斋、马贵与诸家之书,其有不能通者,为辨证之。首以冕服,终以逼舄。秦汉以后冕服沿革,附见于末,共成四卷,名《冕服考》云云。是书卷一自“冕作于皇帝”至“纁裳前三幅后四幅辟积无数”,卷二自“古天子冕服十二章”至“冕服有裼袭之制”,卷三自“衮冕”以下至“元冕”,“公卿大夫降服有差,皆谓裨冕”至“有舄冕服皆赤舄,自天子至卿大夫同”,卷四为秦汉以后冕服制度。是书博引群经诸史,《通典》《通考》,古今诸儒著述涉冕服者莫不搜集,致力用心,颇为勤苦。如引《五经异义》“夏旒黑白赤组,殷旒黑青组”驳应劭《汉官仪》“周加重旒”之非;引《大戴礼》诸书纩塞耳,言纩者多不言瑱;《诗》玉之瑱、《弁师》玉瑱、《檀弓》象瑱,言瑱者多不言纩,谓“瑱与纩不并用”,而驳陈祥道《礼书》“纖下有纩,纩下又有玉”为不足据,亦有所见。此类甚多,不备列。是书荟萃经史,颇称博洽,凡涉于冕服者,洪隙无遗,诚为治礼者所宜注重也。是书有《积学斋丛书》本。

猜你喜欢

  • 大学参证

    二卷。清沈辉宗撰。辉宗字笃初,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是书无序例,上卷为总考,下卷为条考。引用旧说中认为恰当的,驳斥纠正其不恰当的,并多有特创。如总考中,称《大学》首章是致知之文,宋儒疑有错简,删去首

  • 学庸图说

    一卷。清侯连城撰。连城字宗璞,江苏梁溪(今江苏无锡)人。是书首有连城自序及例言。四书中《论语》、《孟子》随时记录,不相联贯。唯《大学》、《中庸》逐节相生,脉络交贯,由一章化为全部,而全部又归于一章,其

  • 博野尹太夫人年谱

    不分卷。清尹会一(1691-1748)编。会一字元孚,直隶博野(今属河北)人,雍正元年(1723年)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此谱为其母李氏(1667-1744)年谱,记李氏守节教子及随会一莅任各地恤灾、

  • 兴县志

    ①二卷。明朱学介纂。朱学介,河北冀县人。明万历四年(1576)任兴县知县。万历五年(1577)始修志书。朱学介在自序中云:“稽诸图史,辨夫水经,参诸旧编,而邑之始末以详,或仍其旧,或增其新,舛讹者正,

  • 周寿堂二王帖

    四卷。清代瑛棨摘摹宋拓。瑛棨,字兰坡,生平籍贯不详。此帖成于咸丰十一年(1862),刻于西安。据作者自题,瑛氏自藏有宋拓《二王帖》,其字势纵横变幻,令人爱不释手,作者便于“公余之暇,择其尤佳者汇为四卷

  • 东阳历代诗

    九卷。清董肇勋(生卒年不详)编纂。董肇勋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约清初康熙、乾隆时在世。曾在浙江东阳做过地方官。作者曾在东阳居久,“窃见风诗一脉犹存岘山画水间”,且欲使“一邑风雅之遗征长存”,于是广搜

  • 宁化县志

    七卷,清祝文郁修,李世熊纂。祝文郁,曾任宁化县知县。李世熊,邑人。《宁化县志》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印。兹篇于建置沿革之利弊损益,反复阐明。有难明处,则加小注以释之。有关诗文分隶各门。艺文则只列书

  • 孟子文说

    七卷。清康浚撰。是书首有黄靖本、岳震川序。又有康浚自序以及杂论、凡例。自序说:“说书不说道理,直说圣贤意之所之……得其意,则道理不说自在。”杂论中说,《孟子》七篇中,前数篇率论为政治国王天下以及出处大

  • 说文引经异同

    二十六卷,附录二卷。清沈家本(1840-1913)撰。《说文引经异同》二十六卷,系考证《说文》引经的著作。它把清代吴玉搢《说文引经考》、陈瑑《说文引经考证》、承培元《说文引经证例》和段玉裁、严可均、桂

  • 急就篇

    四卷。西汉史游(生卒年不详)撰,唐颜师古(581-645)注,宋王应麟(1223-1296)音释或补注。《汉书·艺文志》注称史游为“元帝时黄门令(宦官)”。原名《急就章》,简称《急就》,汉初的童蒙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