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匡谬正俗

匡谬正俗

八卷。唐颜师古撰。颜师古(581-645)名籀,字师古,一作思古,以字行;一说字籀。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县)。颜之推孙。隋仁寿中荐授安养尉,不久弃归长安,以教授为业。高祖入关(618年)授朝散大夫,拜敦煌公府文学,累迁中书舍人,专典机密。太宗即位(626年)拜中书侍郎,封琅玡县男,官至弘文馆学士,卒谥戴。传其家学,精文字训诂,曾受诏考订秘书,刊正古籍奇字,大显于时;注《汉书》、《急就章》;尚著《字样》一卷,颜元孙本之著《干禄字书》。据是书卷首扬庭表称:是书永徽二年(651年)师古子符玺郎扬庭表上于朝,称稿草才半,部帙未终,盖师古所成为未竟之本。扬庭表又云:敬奉遗文,谨遵先范,分为八卷,勒成一部,则今本乃扬庭所编。宋人诸家书目多作《刊谬正俗》,或作《纠谬正俗》,盖避太祖之讳。清钱曾《读书敏求记》作《列谬正俗》,则刻本偶误也。前四卷,凡五十五条,皆论诸经训诂音释;后四卷,凡一百二十七条,皆论诸书字义字音及俗语中的谬误。是书考据殊为严谨精密,向为训诂学家所推崇。《四库总目提要》云:“古人考辨小学之书,今皆失传,自颜之推《家训音证篇》外,实莫古于是书。其邱、区、禹、宇之论,韩愈《讳辨》引之,知唐人已绝重之矣;戒山堂《读史漫笔》解都、鄙二字,诧为独解,不知为此书所已驳;毛奇龄引《书序》俘厥宝玉解春秋卫俘,诧为特见,不知为此书所已引;洵后人证据,终不及古人有根柢也。”《郑堂读书记补逸》云:“所引诸书及前人训诂,多今世所不传;辨证亦多确核,故为从来所推重。”《四库总目提要》指出其谬误云:“惟拘于习俗,不能知音有古今,其注《汉书》,动以合声为言,遂与沈重之音《毛诗》同,开后来叶音之说。故此书谓‘葬’音臧,‘谊’‘议’音宜,‘反’音扶万反,‘歌’音古贺反,‘彝’音上声,‘怒’有上去二声,‘寿’有授受二音,‘县’有平去二声,‘迥’音户蓥反,皆误以今韵读古音。谓‘穰’音而成反,‘上’音盛,又音市郢反,‘先’音西,‘逢’音如字,不读庞,皆误以古音读今韵,均未免千虑之一失。”是书有《雅雨堂丛书》本、《艺海珠尘》本、崇文书局本、《小学汇函》本等。

猜你喜欢

  • 河工蠡测

    不分卷。清刘永锡撰。清刘永锡,字我彭,号竹村,宁海人。乾隆举人。阅历河干二十余年。此篇则其经验及见闻所集。清钞本。不分卷,分为十门:二难、四要、三急、五备、六宜、五忌、四慎、二禁、四约、三信。此编所论

  • 道德指归论

    六卷。汉严遵(生卒年不详)撰。严遵(原名庄遵),字君平,蜀(今四川)人,成帝时,常卜筮于成都市,为人言说吉凶利害,日得百钱够自养,便闭门读《老子》。西汉扬雄,少年时曾从严遵学。严遵一生不愿做官,隐居著

  • 重刻宋本十三经注疏

    四百一十六卷,附校勘记七十二卷。此书目录后有阮元记,书末又有胡稷记,是阮元在江西做巡抚的时候刻于南昌的。阮氏家藏有宋十行本十一经注疏,缺《仪礼》《尔雅》,遂以黄丕烈所藏北宋刻此二经单疏本补足之,又取胡

  • 七音略

    一卷。南宋郑樵编,收在他所著的《通志》内,故全称为《通志·七音略》。郑樵生平见“尔雅注”。《七音略》据郑樵序文说是参考《七音韵鉴》编成的,《七音韵鉴》的作者已无考,可能与《韵镜》同出一源。《七音略》与

  • 方言据

    ①二卷。明魏浚撰。魏浚字苍水,松溪(今福建松溪县)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尚著《周易古象通》八卷等。《方言据》搜辑言之有据的方俗语词凡二百余条,加以辨析考证。“然

  • 两朝疏草

    十二卷。顾尔行编。顾尔行,明代归安(今属浙江吴兴县)人。万历甲戌(1574)进士,官大名府推官。张瀚撰《疏议辑略》所载止武宗以前,故尔行复录世宗、穆宗朝诸疏,以续其书。明至世宗以后,纪纲日弛、议论日多

  • 养一斋词

    三卷。清潘德舆(1785-1839)撰。潘德舆字彦辅,号四农,山阳(今江苏淮安)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稍后选为安徽候补知县,未曾赴任,不久即卒。著有《养一斋集》、《养一斋诗话》。潘德舆的诗学观

  • 劻仪纠缪集

    三卷。清孔继汾撰。继汾,曲阜(今属山东)人,孔子六十九代孙。孔氏序中称:“尝以阙里礼乐,自罹宋元兵燹之会,蔑弃无余。赖有三氏教授,道江张达善,详加考订,生徒始得有所循习。”而张氏之说,附会经传,增益繁

  • 孟子章句考年

    五卷。清蒋一鉴编辑。一鉴字存齐,安徽无为人。一鉴据孟氏谱,参以任钓台诸家的考证,认为孟子卒年八十四,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终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大旨本于曹之升的《孟子年谱》,以史鉴国策

  • 庚子教会受难记

    二卷。英国人李理斐(生卒年不详)译,吴江任延旭笔述。庚子之乱,耶稣传教师及其家属在直隶,山西、山东、浙江、蒙古诸地遇害者,共一百八十六人,计英国九十八人,瑞典五十六人,美国三十二人,中以死于山西、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