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华严经游意

华严经游意

一卷。唐代释吉藏(549-623)撰。吉藏,俗姓安,本西域安息人。祖世避仇居南海,住交广(今越南、广西)一带,后迁居金陵(今南京),吉藏生于金陵。童年时,其父引他见真谛,遂赐名吉藏。吉藏七岁(一说十三岁)从法朗出家,十四岁从法朗受学《百论》。其一生博学多识,历受陈、隋、唐三代王室尊崇。唐代设置十大德管理佛教事务,吉藏被选为十人之一。他学问高深,有纵达论宗,颇怀简略之能。但由于恃才傲物,生活不拘细节,时而招人非议。并显得不善于处众,平生主要事迹有三:第一,奉佛弘教。吉藏自十九岁开始为众复述《百论》,受到好评。移住会稽秦望山嘉祥寺后,更是刻意弘传佛法,遂有“嘉祥大师”(《宗教词典》任继愈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104页)之称。隋开皇最后几年,在扬州建置了四个道场,吉藏以盛名被邀入慧日道场。开皇十九年(599),随杨广来到长安。隋炀帝次子齐王杨暕,邀吉藏为论主,在他家举行集长安名士六十余人的辩论会。僧粲与吉藏对论,往复四十余回合,吉藏大获全胜。第二,从事著述。吉藏勤于笔耕,著述颇丰。他的著述共有四十余种,其中有的已散失,有的真伪尚未判定。现存的有二十六部,即:《华严经游意》一卷,《净名玄论》八卷,《维摩经游意》(即“维摩经义疏”卷首玄义)一卷,《维摩经义疏》六卷,《维摩经略疏》五卷,《胜鬘经宝窟》六卷,《金光明经疏》一卷、《无量寿经疏》一卷、《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弥勒经游意》一卷,《大品经游意》一卷,《大品经义疏》十卷(卷二阙)《金刚经义疏》四卷,《仁王经疏》六卷,《法华经玄论》十卷,《法华经游意》一卷。《法华经义疏》十二卷,《法华经统略》六卷,《涅槃经游意》一卷,《三论玄义》一卷,《中观论疏》十卷,《百论疏》三卷,《十二门论疏》三卷,《法华论疏》三卷,《二谛章》三卷,《大乘玄论》五卷。第三,教授弟子。吉藏新传言教佛法,曾讲三论、《法华》《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经论,造就了许多门下高足。如慧远,智拔,智凯(同名的两人),智命,硕法师,慧灌等人。吉藏学有成就,受惠业师法朗。其一生学说有三变:最初承本师法朗学说,深究三论和《涅槃》,其次摄取天台宗《法华玄义》,再次倾全力阐扬三论,树立了自己的宗要。即他集“古三论”教义之大成,创了自己的三论学说,被称为“新三论”。《华严经游意》的主要内容有:是卷初开化主,化处教门徒众四门,然后别明。初明化主中,又据此四门破南人定执舍那释迦是一,北人定执舍那释迦是异,而申舍那释迦非一非异之旨。二明化处中,引什法师及影生睿师净士义,辨一质异见中。破成论师、地论师及异三论师解。又破绍隆哲师不思义一一名正性义。第三明教门中,谓二佛一教所谓因果法门也。阐明二佛同明因果,但各有差别,以此差别作为判经依据。指明初舍那能化依正二果,谓十佛国土,即依果;十佛世界海即正果。而不明能化因,次十信十地等五位是所化因,大小相海是所化果。果又按前世,现世,来世加以具体阐述。《华严经游意》的长处是:第一,文中处处皆用四句例以申宗破执,多引师说。使之有理有据,可识其文,会其意。第二,以三论宗义以释华严,此为唯一之作。亦可谓独开途径。这就为释华严经义打开了知识大门。第三,第二门为最详,约过此卷之一半。这就抓住了释经的根本,有助《华严经》的弘扬。故此卷为习三论宗之人所不可废。《华严经游意》的不足之处是,没有释第四徒众门,可能是残佚不全所致,而第三门,文恐亦未竟也。吉藏的著述,自隋唐以来先后流入朝鲜和日本,曾被广泛研究和翻译刻版。影响所及远远超过宗教本身。吉藏作为唐代高僧,早已名扬海内外。该书常见的版本是续藏经本。

猜你喜欢

  • 克念堂文抄

    二卷。清雷铎(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雷铎,字伯觉。蒲城(今陕西蒲城县)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举人。《陕西通志》称其事继母孝,曾由他郡背米,路遇水几近溺死,宁终日挨饿,不使继母缺食。家虽贫,还

  • 顺德府志

    十六卷。清徐景,曾纂修。徐景曾字省庵,江苏武进人,曾任顺德知府。《顺德府志》曾多次重修。乾隆十二年(1747)徐景曾任顺德知府后,参照《畿辅通志》及邻府所修《广平府志》,重新纂辑志书。乾隆十五年(16

  • 酬物难

    一卷。明唐枢(详见《宋学商求》条)撰。其立名本之韩非“说难”,皆以阐明心学为旨。其首篇末云:“迹其意之所来,道其往之所止,明通而通,力极而极,势驻以驻,详于参伍之变,因于性情之宜。以此七语,别为七篇,

  • 周易原篇解

    十二卷。清胡道问撰。道问字近思,江西会昌人,乾隆间诸生。作者认为易篇第不合,所以名此书为“原篇”。胡氏认为古本易共十二篇,即:伏羲卦象为一篇,每卦下附以孔子之大象,认为大象专以解伏羲之易;文王之彖辞上

  • 大乘止观法门

    四卷。陈代释慧思撰。慧思生平事迹详见《受菩萨戒仪》条。《大乘止观法门》唐代已失传,宋咸平年间释遵式得之于日本。此书共分五门,即止观依止,止观境界,止观体状,止观断得,止观作用。依止是指以意识依止于心,

  • 迩训

    二十卷。明方学渐(约1573年前后在世)撰。方学渐,字达卿,号本庵,桐城人,生卒年均不详。官大理寺少卿。著有《桐彝》三卷等。《迩训》一书专载方学渐家乡人物的言行、事迹、交谊和他的先世可以效法的事迹的笔

  • 易问笺

    一卷。明舒芬(1484-1527)撰。芬字国裳,号梓溪,江西进贤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因谏南巡,被贬谪福建,盐课司副提举。嘉靖初复职,又因争议大礼被当廷杖笞。不久又遭丧母之

  •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一卷。南宋元敬(生卒年不详)、元复(生卒年不详)撰。二僧学佛念祖,住寺杭州。因地兴佛,撰述一地高僧以垂后世。二僧根据传说:即西湖玛瑙宝胜寺在南宋绍定六年(1233)创建一高僧阁,内奉杭州各寺居住的历代

  • 周礼军赋说

    四卷。清王鸣盛(1722-1793)撰。王氏另有《尚书后案》,已著录。王氏从经、史、子及其注疏中广为钩稽、征引言及周制军赋者,辑成此书。书凡四卷,卷一自总论《周礼》军赋,依次为总论王畿军制、六乡、廛里

  • 歙砚说

    一卷,辨歙石说 一卷。作者不详。《歙砚说》,主要记载歙砚石采掘之地,琢石之法,以及珍贵砚石的性质、声音、硬度、纹理、颜色等,并列举了“眉子”、“罗纹”、“金鈫”等珍贵砚石三十一种之多,也列举了砚石的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