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要义

周易要义

十卷。宋魏了翁(1178-1237)撰。了翁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宋史·儒林传》载,年数岁从诸兄入学,俨如成人。少长,英悟绝出,日诵千余言,过目不再览,乡里称为神童。庆元五年(1199年),登进士第。时方讳言道学,了翁策及之。授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听公事,尽心职业。开禧元年(1205年),韩侂胄欲北伐,国中无人敢言,独了翁上策言不可。次年,知嘉定府。因父丧返里,筑室白鹤山下,开门讲学,四方之士争负笈从之。由是蜀人尽知义理之学。终官资政殿学士、湖南安抚使等职。恩数同执政,进封临邛郡开国侯。卒后诏赠太师,谥文靖。《宋史》本传称其居靖州日,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书从学。乃著《九经要义》百卷,订定精密,先儒所未有。其著述尚有《鹤山集》、《周易集义》、《易举隅》、《周礼井田图说》、《古今考》、《经史杂抄》、《师友雅言》。此书即其《九经要义》中第一部。了翁因当时说经者,但知诵习成言,不能求之详博,故取诸经注疏之文,据事别类而录之,谓之“要义”。大旨主于以象数求义理,折衷于汉学、宋学之间。虽主于注疏释文,然摭采颇有法度。《四库提要》评曰:“采掇谨严、别裁精审,可谓翦除支蔓,独撷英华。”又引王祎《杂说》云,孔颖达作《九经正义》,往往援引纬书之说,欧阳修常欲删而去之而未行,迨鹤山魏氏作《要义》,始加黜削,而其言绝焉,赞其有“廓清之功”。《经义考》群经类载《九经要义》二百六十三卷,注曰“分见各经”。然各经皆载《要义》,惟易类仅据《宋志》载《周易集义》六十四卷,不载此书,似乎即以《集义》为《要义》。据《宋史》本传及方回《周易集义跋》,则明为二书,今二书并存。《周易要义》传世最早刻本为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魏克愚刻本,存六卷(一至二、七至十),北京图书馆藏。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藏明抄本六卷。上海图书馆藏明抄本二卷。又北京图书馆藏清徐氏传是楼抄本(清季锡畴校)、清震无咎斋抄本(清翁心存校并跋),俱为十卷。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十卷(清丁丙跋)。《四部丛刊续编》收有此书(原缺三至六卷)。

猜你喜欢

  • 通志堂经解

    一千八百六十卷。又称《通志堂九经解》、《通志堂汇刻经解》。清纳兰性德(1654——1685)刻。性德初名成德,字容若,故世多称为成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初诗人、经学家。十六岁中进士,授乾清

  • 洞天清录

    一卷。宋赵希鹄(生卒年不详)撰。赵希鹄,开封(今属河南)人。生平事迹不详。据《宋史·世系表》可知其为宋太祖赵匡胤后人。此书所论皆鉴别古器之事,分古琴辨三十二条,古砚辨十二条,古钟鼎彝器辨二十条,怪石辨

  • 献县志

    ①八卷。清刘征廉修,郑大纲纂。刘征廉,字季顽,江西太和人,曾任献县知县。郑大纲,南和人,曾任献县儒学训导。康熙十年(1671)刘征廉任献县知县,十一年檄修通志,刘征廉遂参考明万历献县志,成书八卷。康熙

  • 海国图志

    一百卷。清魏源(1794-1857)撰。魏源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曾任内阁中书,从武进刘逢禄学《公羊》,通今文家说。道光二十一年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参加浙东抗英斗争

  • 论语义疏

    二十卷。清马时芳撰。时芳字诚之,号平泉,又号见吾道人,禹州(今河南禹县)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副榜。其学以陆王为正宗,尤重于诚意慎独。是书大意为圣人立言之旨乃人涉身处世义理之权衡。《义疏》不守汉

  • 谈书录

    一卷。清代汪师韩(1707-?)撰。汪师韩字抒怀,号韩门,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雍正进士,官居编修。有《上湖分类文稿》、《观象居易传笺》、《孝经约义》等著作。此书是作者的札记,中间夹有号证与议论,

  • 韩魏公别录

    三卷。宋王岩叟(1044-1094)撰。王岩叟字彦霖,清平(今山东临清东)人。官至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本书记述宋大臣韩琦事迹。韩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曾多次出任边将

  • 唐才子传

    十卷。元辛文房撰。文房字良史,西域人,生卒年不详。诗名与王执谦、杨载齐,有诗集《披沙诗集》,已轶。《唐才子传》原为十卷二百七十八篇,叙传唐五代名诗人二百七十八人,附见一百二十人,共三百九十八家。体例因

  • 众经目录

    五卷。隋翻经沙门及学士等撰。《众经目录》作于隋仁寿年间,由文帝敕大兴善寺大德与翻经沙门学士披检法藏,详定此录。全书分为五分:第一、单本,第二、重翻,第三、别生,第四、贤圣集传,第五、疑伪。为隋开皇录本

  • 匡山集

    六卷。清王沛恂(约1692前后在世)撰。王沛恂,字书岩,山东诸城人,生卒年不详。官兵部主事。本集文五卷、诗一卷。诗文抗直有气势,意旨所至畅所欲言,但不免因恃气而产生冗赘句子。有康熙间刊本。《四库全书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