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象义

周易象义

十卷。清杜文亮撰。文亮字月峰,江西南丰人,乾隆时贡生,于诸经多有论著。作者自序曰:圣人观其象,系辞以明吉凶,君子观其象而玩其辞,古名曰《周易象义》,旨在使人了解象与义并重,分之则不得其解,合之则尽知其微。此书以《周易折中》、《周易述义》为主要参考书目。此书首卷述图书大义,先后天卦位卦变各图,依仿《周易启蒙》加以说明,以朱子为主。作者于说经、用象多有错误。尚秉和认为因杜氏所参考之书甚为孤陋,汉魏诸均不见,所以其言义而不免俚俗,言象亦不详。今存乾隆刊本。

十二卷。宋丁易东撰。此版本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残卷。此本则为宋刊本,胜于辑本,故列出。宋刻大半较真,可补辑本之佚。书首题“武陵丁易东象义”。凡上下经为二卷,又每卷各分子卷。三传十篇为十卷。前有自序二篇、《易统论》三篇、凡例14条。后有自序一篇。宋刻本今存下经第二之三,自彖传以下皆全。此书每半页九行,行十八字,注下经文一格,另外匡、贞、恒、桓、槨等字有减笔,诚宋刻本。今存宋刻本、顾竹泉藏文澜阁传录本。

十二卷。宋丁易东撰。丁易东字汉臣,号石潭,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举进士第,官至朝奉大夫、太府寺簿,兼枢密院编修官。入元不仕,建石潭精舍,教授生徒,赐额沅阳书院,任山长。其生卒年未详。丁易东用功于易多年,谓伊川之学,详于义理,略于论象,乃撰作此书,因易象以明义,故曰《象义》。其书取象,有本体、互体、卦变、正应、动爻、变卦、伏卦、互对、反对、比爻、原画、纳甲十二例。丁氏采摭前人旧说,多本李鼎祚《周易集解》、朱震《汉上易传》,而又谓李失于泥,朱伤于巧,不若博采兼收而要其大归,故不主一家。如卦变之说则取朱熹、邵雍,变卦之说则取沈该、都絜,筮占之说则取朱熹、蔡渊、冯椅。四库馆臣称其“远绍旁搜,要归于变动不居之旨,亦言象者所当考也。”此书朱氏《经义考》、钱氏《补元志》俱作十卷。倪氏《补元志》载有《周易传疏》十一卷,注云一作十四卷,焦氏《国史经籍志》作《易传》十四卷,朱睦《授经图》有《易传》十二卷,盖即此书。四库馆臣谓其原卷数当为十卷,作十一卷者并其《论例》一卷数之,作十四卷者又并其《大衍索隐》三卷数之。然瞿镛藏有宋刻残本,作十二卷,凡上下《经》二卷,又每卷各分子卷三,《传》十篇为十卷。谓存《下经》第二至三,自《彖传》以下十卷皆全。四库著录者馆臣王际华从《永乐大典》辑出,缺豫、随、无妄、大壮、睽、蹇、中孚七卦及晋卦之后四爻,乃取当时传世之残本参补,以其篇页颇繁,析为一十六卷。北京图书馆藏元刻本十二卷,清季锡畴校,为此书今存之最早版本。

不分卷。明章潢(1506-1588)撰。潢字本清,南昌人。万历三十三年(1605)被荐授予顺天府学训导,因年已七十九岁而未能赴任,但仍享官俸,八十二岁时终于家。事迹附载《明史·儒林传》邓元锡传末。该书主于言象,驳斥主理之说。大致以《汉上易传》为基础,杂引诸家,参以己意。书中取象之例甚多,归纳起来约有本体、互体、伏体三种情况,虽然多本古法,而推衍则嫌繁碎,未能一一尽得经义。《明史·艺文志》、《经义考》都著录有章潢《周易象义》十卷,《四库采进书目》载《周易象义》则“未分卷,四本”。今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周易象义》也不分卷,王重民说:“旧目不言有残缺。余检《象义》止于《讼》卦,知此为残本也”(《中国善本书提要》)。未见该书有刻本传世。

四卷。明唐鹤征(1538-1619)撰。鹤征号凝庵,江苏武进人。唐顺之之子。少承庭训,于九流百家,天文地理、稗官野史,无不究极,尤归心于老庄。隆庆五年(1571)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事迹附见《明史·唐顺之传》。该书用王弼本,故不注《系辞》以下。大旨是述陈其父顺之之说,主于以象明理。卷首载有六条读《易》方法:“一曰《易》须象与理合、彖与爻合;二曰上下卦宜分看;三曰一卦必有主爻;四曰互卦最有关系;五曰倒体亦有关系;六曰每卦各有大意。”这可以看作是全书的纲领。所解经传,多出新意,间有发明。但常涉道家之言,亦有所穿凿而不当理者。《四库全书总目》据河南巡抚采进本著录存目,但版次不明。今浙江省图书馆藏有明万历刻本四卷四册,版心有“纯白斋”三字,萱荫楼旧藏。又藏旧抄本也是四卷四册,上有“毛氏家抄”“焦氏藏书”二印记。

猜你喜欢

  • 周易梁丘氏章句

    一卷。汉梁丘贺撰。辑佚书,清马国翰辑。梁丘贺字长翁,琅邪(今山东临沂)人,其与孟喜、施仇同受易于田王孙,得嫡传,汉时施孟梁丘三家并称,其事见《汉书·儒林传》。晋永嘉乱后,施、梁丘两家俱亡,孟氏仍存。《

  • 大学原本说略

    一卷。大学原本读法 一卷。清王又朴撰。首有自序,不称古本而称原本,以无今本可为配偶。说略一卷,全录《大学》原文,次列朱子以下各改本,及丰坊伪本之异同。其自为说,则以知行分配,格物属知,诚意属行,循文敷

  • 凫藻集

    五卷。明高启(1336-1374)撰。高启,字季迪,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称“吴中四杰”。洪武初,召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授户部右侍郎,

  • 楚蒙山房易经解

    十六卷。清晏斯盛(?-1752)撰。晏斯盛字一斋,又字虞际,江西新喻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官至湖北巡抚。此书凡《学易初津》二卷,《易翼宗》六卷,《易翼说》八卷。《学易初津》是全书宗旨,大体以

  • 孝纪

    十六卷。明蔡保祯(生卒不详)撰。蔡保祯,字瑞卿,明漳浦(今福建省漳浦县)人,生平仕履不详。《孝纪》收罗历史上以孝行著称的人物,记其事迹。分为十六卷,即帝王、圣门、纯孝、世孝、禄养、苦行、神助、通神、寻

  • 日湖渔唱

    一卷。宋陈允平(生卒年不详,约宋末、元初时人)撰。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宋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宋亡后,征至元都,不受官放归。善诗词,与吴文英、翁元龙齐名。著有《西麓

  • 石潭存稿

    三卷。明刘髦(约1424前后在世)撰。刘髦,字孟恂,永新(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永乐六年(1408)举人,不愿出仕,教援乡闾。著有《石潭存稿》、《覆瓿集》、《易传撮要》。是集由其子刘定之汇集成编,分

  • 兴文县志

    六卷首一卷,清江亦显修,何子芳、黄相尧等纂。江亦显,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曾任兴文县知县。何子芳,资州人,教谕。黄相尧,邑人,举人。兴文县志创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县令宗让。清初设建武厅,故府志建

  • 晋书校注

    一百三十卷。清吴士鉴撰。吴士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云贵总督吴振棫之孙。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翰林院侍读。是书采用溯源、捃逸、辨例、纠驳、削繁、考异、表征、补缺、广证、存疑等各种方法,对晋书进

  • 仓颉解诂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清任大椿辑。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无此书,惟《隋志》有郭璞《三仓注》三卷,见于诸书所引者,或称之为《郭璞注》,或称之为《郭璞解诂》,或称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