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会要

唐会要

一百卷,五代王溥撰。王溥(922-982),字齐物,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五代后周至宋初“十年作相”,又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后汉乾珰元年(948),状元及第。隐帝即位后,为枢密使、同平章事郭威幕僚,随郭威征讨三叛。郭威以后周代汉,王溥累官户部侍郎,由翰林学士改端明殿学士。显德元年(954),郭威病危,委任王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进入宰相班子。周世宗继位后,王溥力赞亲征北汉,三征淮南,推动了后周“混一天下”的进程。显德六年(959),周世宗病逝,薛帝即位。作为监修国史的宰相,王溥上表请修《世宗实录》,撰成四十卷。建隆元年(960),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王溥以宰相进位司空,以个人之力撰录成《唐会要》一百卷、《五代会要》三十卷。后又“三迁一品”,自太子太保迁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宋太宗继位,封祁国公,卒后谥为文献。早在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苏冕兄弟便纂集唐高祖至德宗九朝沿革损益之制,撰成《会要》四十卷。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宰相崔铉主持纂集唐德宗以下至宣宗朝的典制故实,撰成了《续会要》四十卷。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周世宗命窦俨编纂《大周通礼》,窦俨奏请“依唐《会要》门类,上自五帝,迄于圣朝,悉命编次。”(《玉海》卷六九《礼仪》)王溥在这样的背景下,取苏冕《会要》和崔铉《续会要》,重新厘订,又采集唐宣宗以下史事,编纂成一百卷。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正月献上。因当时苏冕《会要》、崔铉《续会要》尚存,故称该书为《新编唐会要》。最迟不过宋仁宗庆历年间,即在苏州刻印刊行。元、明两朝,几乎不见流传。苏冕、崔铉两书,约在此时亡佚。王溥新编,也出现缺卷和错杂。全书大体含帝系、礼、宫殿、舆服、乐、学校、刑、历象、封建、佛道、官制、食货、四裔等基本方面,分540余目,记各类沿革损益之制,亦兼载事迹。其有细琐典故不能确定立目者,则别为“杂录”或“杂记”,附于相关各目之后,约30处。记述之中,又间录苏冕驳议若干则。该书最可宝贵的价值在于,它实际上保存了苏冕、崔铉二书的原始素材。《旧唐书》中的音乐、天文、五行、舆服、食货等志以及南蛮、西南蛮、西戎、北狄等列传,大部分内容与今本《唐会要》记述全同,甚至连文字都如出一辙。研洽唐代典故,玄宗以前《通典》所记为早,玄宗以后则该书为最早,价值自在两《唐书》之上。该书刻本至清初已属罕见,仅常熟钱氏写本,亦非足本。乾隆年间,四库馆搜访遗书,汪启淑所进抄本较钱氏写本,卷九二不残缺,卷九三、九四两卷首尾完具,收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为清代第一个刻本,成为通行本。同治年间,江苏书局翻刻,校勘颇精,改正了其中一些错处,为清代最后一个刻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学丛书”本,即以聚珍本为底本。1955年,中华书局又用商务印书馆纸型重印出版。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江苏书局本为底本,参以聚珍本和上海图书馆藏的四个抄本,校点出版,并附录《玉海》中的《唐会要》佚文36条,按原目编次。

猜你喜欢

  • 汲古阁校刻书目

    一卷。明毛晋撰。毛晋(1598-1659),原名凤苞,字子久,改名晋,字子晋,号潜在,晚号隐湖,又号汲古阁主人,笃素居士,江苏常熟人。汲古阁为其藏室名,所藏逾八万四千余册。目中附刻有毛晋印记之原本,记

  • 伤寒治例

    一卷。明刘纯(详见《杂病治例》)撰。此书撰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刘氏依《内经》、《伤寒论》之理,补入后世方药治法撰写而成。书中体例与杂病治例相同,不标六经,不分表里,但以现证从发热起至循衣摸床止

  • 古画品录

    一卷,又称《古今画品》。南朝齐之谢赫(?-532)撰。姚最《续画品录》称谢赫工画人物,“不俟对看”,只需“一览”,便归室操笔,却能“目想毫发,皆无遗失”,在当时很被推崇和仿效。谢赫有《安期先生图》、《

  • 尚书考疑

    一卷。清凌鸣喈撰。凌鸣喈字觉甫,号泊斋,浙江乌程人,以进士官兵部郎中。本书始于《虞书》,而在“禋于六宗”以下即阙,可能现存本书为未完稿。本书为凌鸣喈对《尚书》中一些有疑点的问题进行的考证。其中对《虞书

  • 读论衡

    一卷。清俞樾撰。俞樾生平事迹详见《群经平议》。王充《论衡》,包罗宏富,可以证经,可以考史,也可以推证百家诸子等。俞樾阅读《论衡》,每有心得,随笔札记,以成此书。此书借以推证他书之处颇多,如“水潦降不献

  • 四书典故考

    一卷。清戴清撰。戴清,字静斋,原籍休宁,后迁扬州。是书原分十二卷,自序云“汉人谈经最详典故,宋儒视为粗迹空疏者,未必不有所藉口。我朝名儒辈出,即四子书考据音,不下数十家,流览之下,勤加采录,垂二十载,

  • 杨家府演义

    八卷五十八回。题“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秦淮墨客即纪振伦,字春华,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明代小说家,生卒年不详。又有说作者是熊大木(见《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无确证。又说作者为无名氏。该书为长

  • 拾遗书

    一卷。明林塾(生卒不详)撰。林塾,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县)人,明宏治十五年(1502)进士,官至浙江布政司参议。他考订明惠帝建文年间诸臣前史无记载者54人,编为《拾遗书》,但所载与其前诸书略同,行文简略

  • 四书恒解

    清刘沅撰。刘沅字止唐,四川双流(今四川双流)人。是书《大学》一卷,《中庸》一卷,《论语》上下各分二卷,《孟子》七篇,篇分上下卷。卷首皆有自序及凡例,《论语》之首,另有考辨。《大学》不用朱子改本。《中庸

  • 春秋贯摄

    二卷。不著撰人。全书分为上下二卷,共二册,卷端题“谦牧堂钞写”。第一册首页有“谦牧堂藏记”白文方印,及白文“继震”、朱文“又云”等小方印;末页有“守鹿杨氏世家”朱文方印。第二册略同,只是首页无谦牧堂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