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清陶绍曾(生卒年不详)撰。陶绍曾字仲甫,号微庵,安化(今甘肃庆阳)人。陶宪曾之弟,补县学生员,二十五岁而卒。陶绍曾兄弟,少年有成,遍读经史百家之书。其兄陶宪曾仿王念孙《读书杂志》,撰《灵华馆丛稿
八卷。高润生撰。润生字雨人,号幕坡,固安(今谷河北)人。光绪庚寅(1890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官至给事中。是编所释谷名均见于《尔雅·释草》,《尔雅》所无者,则汇为“附考”。经文注疏,悉从阮
十二卷。明刘元卿(1544-1609)撰。刘元卿,字调父,号旋宇,(江西省安福县)人。刘元卿于隆庆四年(1570)举于乡,会试时极陈时弊,主考者不敢录取。后,元卿遂绝意于科名。经人累荐,后召为国子博士
一卷。清李光地(详见《周易观象》)撰。前人研究《周易参同契》者,多依彭晓、朱熹、陈显微、陈致虚等家注本。自明代杨慎称掘地得石函中《古文参同契》以后,最早有明代蒋一彪依杨慎本作《古文参同契集解》。据杨慎
无卷数。明王文禄(生卒年不详)撰。王文禄,字世廉,海盐(今属浙江)人。嘉靖十年(1531)举人。王文禄性嗜书,闻人有异书者,辄倾囊购之,得必手校。缥缃万轴,置之一楼。年八十余,犹计偕北上,不屑就乙科秩
二卷。清孙同元撰。同元字与人,仁和(今杭州市)人。书名三辨者,训辨、字辨、诗辨也。训辨者,一字分列二三韵,训辨其意义之不同;字辨者,取形似之字辨其笔画错舛;诗辨者,取古今诗集,摘录诗句,辨其与今韵异同
三卷,明宁王朱权(1378-1448)撰。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于洪武二十四年(1331年)封于大宁,后来又改封到南昌。朱权年轻时颇为骄恣,到晚年深自韬晦,对释老之学尤为精通,在戏曲、历史方面
三卷。明陆梦龙(?-1634)撰。梦龙字君启,号景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山东按察司副使,调陕西,任布政司参政,分守固原,抗击土寇时战死,赠太仆寺卿,事迹附见《明史
不分卷。清改师立(生卒年不详)撰。改师立,字莲洲,宛平(今属北京市)人。监生,供职于太医院,曾参与纂辑《医宗金鉴》。在此书自序中作者称,乾隆四年时开馆编修医书,汇集了官府所藏秘籍及购自书肆的医书几千卷
①三十卷。明王肯堂撰。其生卒年不详。肯堂字宇泰。金坛(今属江苏省)人。明代学者,医学家。万历十七年(1589)举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以吏部侍郎杨时乔荐,补南京行人司副,后为福建布政司参政。除《尚书